误打误撞的远安行(2)

屐痕点点 炼石 651 字 2022-10-26

误打误撞的远安行(2)

远安县的县城所在地为鸣凤镇,现在的说法是,这个镇的西面有一风景秀丽的高山,相传南宋宝裕年间(公元1253-1259年),从山上传来凤凰鸣叫,故称为鸣凤山,就有了随后的道教推波助澜,在那座鸣凤山上大兴土木,到清咸丰年间,庙宇达到鼎盛时期,号称与武当山全真派一脉相传,遥相呼应,#34;武当远,鸣凤险#34;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而那个镇也因为地处鸣凤山附近而得名。

其实,凤凰鸣叫是什么声音谁也没听过,极有可能就是杜撰,不过就是道家为了占一方土地,宣扬自己的道理,弘扬道教而编出来的神话。这就和鸣凤镇原来不叫鸣凤镇,而是叫东庄坪一样。翻翻《远安县志》就知道,当年交通不发达、经济也很落后,只有唯一的一条官道,加上#34;天高皇帝远#34;,还因为地广人稀,远安自然就成了匪盗的天下。

据清同治五年的《远安县志》记载,最初的县治在今天的县城#34;西北三十五里罗汉峪外,堰头河宅后三里许,今土名铁金熔、黄家台。#34;由于该城依山傍水,又在沮水的故河道之上,#34;地系沙砾,建置非宜#34;,所以常有水患之忧。东晋隆安末年(公元401年)将县治迁到今天旧县的亭子山上,被夸为#34;百尺亭台耸,巍巍镇一方#34;。

县城建在山上毕竟不方便,所以就搬到山下。到了明朝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亭子山下的远安县城遭到刘千斤(刘通)、石和尚(石)所率领的荆襄农民起义军的攻击而陷落,县城不得再次南迁,于是就第一次到了东庄坪、也就是现在的鸣凤镇。到了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县治仍然陷落于农民起义军之手;于是县治又一次搬迁到可以#34;凭高为险#34;的鸣凤山上,但#34;城堞未备#34;,便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被李自成的部下所攻陷。

到了满清时期,短短的26年之中,历经5任远安县令,他们一上任就是筑城,那座建于凤山城的县城#34;可变不可常,可暂不可久#34;,#34;屡建屡圯#34;,直到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县治才最后复迁回东庄坪,到了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县令宋楷按照朝廷旨意,动帑(国家金库)耗银17000有余,大兴土木,按照均州的规模动工修城,县城#34;延四里许,均砌以砖石,高一丈八尺,周八百余丈#34;,#34;辟四门,各建楼其上#34;,#34;壕阔二丈,深丈余#34;。由于城高而坚,所以即便是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和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洪水曾经淹没西城砖到20块高处,城池仍完好无损。可就是抵挡不住日本人的进攻,4次飞机轰炸,城墙就除了沿沮河岸包括西门在内的一段以外,其余都成了断垣残壁;也被人家像赶鸭子似的赶到洋坪芦溪寺去了。

解放之初,远安小县城内仅有百十户人家,人口不足千人,市场萧条冷落,当时的民谣说得很形象:#34;讲起远安城,到处是新闻,街上芭芒(蒿草)比人高,白天野猪闯进门,谈起工业化,几个打铁人。#34;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有了后来搬到孝感、改名为三江航天的066基地,有了旧县随处可见的戴大檐帽、穿蓝色军裤的空军官兵,还有了殷家沟的磷矿、楚园春的酒,还有了工业园,远安自然就兴旺发达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