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页

尼古拉对魏斯显然有种迷之信任,她笑着说:“只要我们俩联手,还有什么是不能搞定的?”

魏斯苦笑的挠头:“好吧!我认同你的观点,但是有一个要求……”

没等魏斯说完,尼古拉有些不耐烦的摆摆手:“知道了,知道了!不能当试飞员嘛!不能被别人看着驾驶飞机嘛!这不能、那不能,这样的人生的乐趣何在啊?”

站在恰到好处的位置,魏斯伸手摸了摸这个像河豚一样气鼓鼓的家伙:“不管怎么说,有人天天牵挂,总比没人惦记好吧!再者,他的出发点是为了你的安全考虑,而不是束缚你的天性,否则的话,你还能这个装扮在这儿跟我聊天?”

“你什么时候也变成唠叨大叔了!”尼古拉没好气地冲他翻了个白眼,然后重新从台子上拿起自由式突击步枪和子弹,通过射击打靶来宣泄心中的郁气。

魏斯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蹂躏标靶,思绪飘忽远方:相较于遵循空气动力学的普通飞机,使用星源石的新式战斗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这颗星球的自带引力,飞到数倍于正常升限的高度,搭载数倍于普通飞机的负重,除了贵,似乎没有明显的缺陷,因而被诺曼人视为足以改变战局的“神之匕首”,然而在战争末期的弗里斯战役中,诺曼人投入的两百多架新型战机,根本没能阻挡遮天蔽日的联邦战机,甚至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有被联邦军战斗机击落的记录,这得益于尼古拉等王牌飞行员的努力——通过对缴获的诺曼战机进行测试,他们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那就是在使用星源石提供浮空动力的情况下,无论身披重甲还是轻装上阵,诺曼人那种混合动力的飞行器在机动性方面反而不如纯空气动力的螺旋桨飞机。同等水平的飞行员,在空中格斗测试中使用“猎鹰”能够完虐诺曼人的新型战机,要不是“猎鹰”装备的机枪只能在极近距离穿透敌军飞行器的厚重装甲,在弗里斯上空,诺曼人的飞行部队不仅不能力挽狂澜,还会被对手串起来架在火上烤。

不过,以诺曼人对军事技术的重视性和敏锐性,弗里斯战役的经验教训,他们不可能视若无睹,相关工作也不会随着停战协定的签署而停滞。所以,寄希望于改良版的“猎鹰”能够继续压制敌人、称霸蓝天是不太现实的,一方面需要不断发展新技术、另一方面也很有必要摸清楚敌人的新方向。

第040章 兵民相融

寒冬时节,无论是民用基础设施还是国防工程建设,亦或是户外的各种活动都大幅度的减少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什么也不需要干,对决策者们而言,这是个冷静思考、认真总结、精心筹划的重要时机。他们在壁炉前审视现实、探讨方略、制定计划,那些脚踏实地者更是冒着严寒进行必要的实地探察,完善方案,以待来年开春时能够迅速上马,快速推进。

这段时间,魏斯跟洛林驻军部队第17国防师的指挥官弗里斯将军往来颇多,一方面是协商跟驻军部队相关的军民项目如何实施,另一方面,是由于军方高层总结上一场战争的不足,确立了军事动员体系改革方案的大方向,并初步选择了五个联邦州进行试点探索——在战争时期完全被诺曼人占领的洛林便是这五个试点的联邦州之一。

所谓的军事动员体系,广义上涵盖了预备兵制、国民训练和动员、装备物资生产等相关领域。分析过去三十年间所发生的两场大战,不难发现联邦的预备兵制和战时生产转轨都没有太大的问题,比较明显的短板在于国民训练:从经济性和安全性的角度出发,联邦军队采取征募混合制,除正规部队和各级预备兵之外,并不对普通国民进行普及性的军事训练,这种传统的军事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经济发展,能够应付大多数军事冲突,然而随着诺曼帝国的“厚积薄发”,最近两场战争都具有全面性、持续性、高强度的特点,联邦军队虽然通过多批次的国防动员和战时动员补充了足够的兵力,但相当数量的新兵在上战场之前未能接受足够充分的训练,导致了伤亡率增高、军心士气降低、抚恤金激增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联邦最高军事委员会战后不遗余力地推动军事动员体系改革,要求在和平时期对广大国民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军事训练,以便在遭到战争威胁时进行深层次的动员。一旦战争打响,在最短的时间内动员起尽可能多的部队,敌人即便突破边境防线进入联邦,也将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处处受制、寸步难行。

洛林的3000多万人口当中,政府登记在册的适龄健康男性有900万人,这相当于上一场大战初期经过动员的联邦军队的总数,而洛林仅仅是27个联邦州之一。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最大数字,要维持这个地方的工业农业和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不可能把所有的男丁都拉上前线,但哪怕只动员一半的一半,也能够组建一支规模惊人的部队。战争时期,在魏斯率领的洛林游击战士的示范带动下,洛林各地游击运动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的统计,在游击运动最为鼎盛的时期,投入游击武装的战士有数十万之多,而诺曼的突击部队最多的时候也就十多万,游击部队对敌对侵略者有数倍的人数优势。虽说双方的武器和战术条件相差太远,但是这种人数上的优势还是有将敌人驱逐出去的可能性。

事后总结,人们发现游击队伍中之所以没能形成这种燎原之势,给予敌人更大的打击,是因为他们大多数人的军事素养实在太低,几乎等同于平民,而他们所有的装备又非常短缺。在联邦最高军事委员会大力推动军事动员体系改革之时,各地的有识之士也纷纷呼吁建立兵民结合的动员和备训体系。随着改革的进行,联邦军得以借制式装备更新的机会,把大量战时使用的老装备下发到地方,由各地驻军部队牵头军民备训。

旧军阀们有句名言,“机枪一响、黄金万两”。说的既是战争的收益,也阐明了战争烧钱这个恒古不变的哲理。无论是战争动员还是和平时期的备训,都需要大量资金维持。阿尔斯特自由联邦有着强大的工业力量,多年来政府一直是国库充盈,但是经过战争的摧残,加上战后的减税政策,终于也沦落到了经费捉襟见肘的地步。弗里斯将军几次跟魏斯碰面,都提到了军方的备训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军民备训任务的需要——最高军事委员会和总参谋部要求第17国防是每年组织训练至少四十万适龄国民,每人训练时间不少于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之中,实弹射击不少于50发。弹药,军方可以给予足够的保障,但将这些平民召集到驻军部队的各处训练场,路费、餐费以及枪械弹药之外的必要装具、物资都有很大的缺额,需要地方协助筹措。

为了促进地方的发展,魏斯到任半年,已经把洛林州政府全年的经费给花了个精光,还担负了不少债务,根本不可能承担如此庞大的军民备训经费,好在洛林民风彪悍,战争时期屡次遭到外敌侵袭,使得民众对国防事业格外热心,从民间筹集备训经费是可行的。在魏斯和州政府负责号召和动员下,企业和民众纷纷捐资。为了避免这种捐款出现不必要的浪费,州政府和第十七国防师联合组建了军民备训委员会,主动邀请联邦安全监察部门派来督察员,将各方募集到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定期公布、审慎使用。

在洛林各界的踊跃支持下,开春后,第一期军民备训得以顺利开展,来自各个城镇的10万名适龄青年使用驻军部队的训练场所和营房进行为期一周的相当于预备役强度的国防备训。除了为参训人员筹集训练所需的各种物质之外,另一个重要保障就是让企业、工厂在工人短暂离岗期间继续发放薪资,以确保他们没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这一点,洛林工业者联盟发挥了很好的带动效用,工厂主们纷纷响应州政府和军方的号召,将四分之一的工人轮换出来参与这次备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