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页

不多会儿,率队出击的那名联邦军中尉从后面赶了上来,他看到魏斯,却没有特意向他询问情况和判断,而是自行观察并做出决断:他指派一名士官带着五名士兵守在这里,利用敌人的掩体和机关炮进行防御,自己带着其余士兵们调头往另一个方向拓展控制区域。

这个策略对于守住堡垒、接应友军很有帮助,跟魏斯最初的设想不谋而合。于是,魏斯言无二价地加入了调头进攻的行列,只不过那位自信满满的中尉军官走在了前面,从战斗队形的平衡性出发,魏斯这一次走在了队伍后面。他们很快从堡垒前方经过,并且补充了数名生力军,他们继续扫荡堑壕,但是很快的,所向披靡的进攻受到的迟滞,受伤者的哀号声不断从前方传来,枪弹更是嗖嗖的从头顶飞过。紧接着,进攻队伍开始后撤,魏斯没有“激流勇退”,而是紧靠着堑壕壁,让同伴们从身旁通过。联邦军士兵们倒也不是一味地撤退,而是帮助和掩护受伤的同伴先走,其余人边打边撤。

前方的同伴越来越少,魏斯一动不动地从队尾来到了队首,他一只手端着左轮,腾出一只手投了两枚菠米弹,然后跟着队伍进行战术性的撤退,并在毗邻堡垒出入通道的岔口停了下来,倚在拐角位置进行防御。

枪声不断逼近,片刻过后,魏斯探头瞥了一眼,居然瞧见一名诺曼士兵端着一个外形类似于“捷克造”的机枪,边走边开火。那架势,好拉轰,好牛气,让人满满的羡慕嫉妒恨!

作为克伦伯·海森家族真正的首席枪械设计师,魏斯不是没有尝试复制“捷克造”,但因为不太熟悉它的构造,几番权衡,还是将研发方向放在了马克沁水冷重机枪上,并且获得了成功……

说起弹匣式轻机枪,国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捷克造”。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款非常经典的轻武器,但它并非划时代之作,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优秀后辈。早在1902年——大清朝还没亡的年代,丹麦人设计制造出了使用弹匣从顶部供弹的麦德森轻机枪。两年后,该枪成为丹麦军队的制式装备,而意识到这种新式武器的威力,沙俄、奥匈、德国、法国、荷兰、芬兰、瑞典、葡萄牙等国竞相购买(中国的广东制造军械总厂也于1908年开始仿制这种轻机快炮,so,清朝官员端着机枪扫射的银幕镜头也非脑洞大开,而是有史实依据的)。

在贝拉卡瑟隘口,魏斯和他的同伴们极其遗憾地错过了诺曼人的人造星源石制造机,而这被认为是一个足以改变战争进程的“关键因素”。现如今,突然在诺曼军队的堑壕里看到一挺嘎嘎叫的轻机枪,他不禁眼前一亮,当即在心里盘算着如何缴获这件武器,只要拆解研究,很快就能进行仿制,乃至迅速改进出性能更好的轻型自动武器,使联邦军队的近战火力攀上一个新台阶。

第039章 归来

“掷弹手,投弹……”

堑壕岔口处,魏斯在各种杂乱的声响中听到诺曼人发出战斗口令,他顿时像一只预感到威胁逼近的猫,浑身毛发都炸了起来。在吞噬了千万生命的苏德战场,双方视冲锋枪和手榴弹的组合为最佳近战套餐,又称“冲锋枪加手榴弹近战金不换”,可见这两种常规武器在近战中的威力。

魏斯虽有防备之心,但他手速再快,也难抢在敌人之前投掷威力加强型手雷。于是,他迅速沿着堑壕反向移动,结果还没跑出三米,身后就发生了猛烈的爆炸,而且还是“双响炮”。强劲的冲击,犹如一个猛人用砂锅大的拳头从背后连击了两拳,那可不止是肉体上的疼痛,而是感觉要灵魂出窍似的。

魏斯扑在地上,背上热辣辣的,脑袋发懵、耳朵生鸣,视线也有些模糊,一种莫名的倦怠感袭来,潜意识里很想就这样睡上一觉,但理性的思维在这时候给了他一针强心剂。魏斯咬牙、捏拳,心中一声呐喊,将那惰性的意识驱散,终于重新提起了一口气,一切感官又都恢复如常。

“诺曼人过来了!稳住!稳住!看到敌人再开火!”

有人正用阿尔斯特语大声招呼同伴,魏斯抬头一看,那是个一脸英气的少尉,年龄看起来还不到25,应该是从军校毕业不久,既有蓬勃朝气,又显稳重坚毅。他双手双枪,用的是两支联邦军队的制式半自动手枪,一边高呼,一边开火,模样倒也威风。在他周围,四名联邦军士兵或蹲或站,手里端着格鲁曼步枪,正聚精会神地进行瞄准。

听到嘎嘎嘎的机枪声在堑壕中跳跃,魏斯当即转身横滚,挨着堑壕壁坐了起来。岔口位置这时还看不到诺曼人的身影,但清晰的枪声、可辨的弹痕,揭示出了敌人正在步步逼近的现状。也许再有几秒钟,那些诺曼士兵就会出现在岔口,但魏斯可敢不指望诺曼人会傻傻地出来给他们当靶子?跟他们交手多次,吃了各种格言感到亏,从来就没轻易占过他们便宜!

古人有云,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魏斯左手往腰后一摸,居然摸空,心中暗道不好:菠米弹没了!怎么会呢?明明记得还有一枚,是记错了,还是在战斗过程中意外丢失?当前的形势下,魏斯没工夫探寻真相,他飞快地收回左手,以双手持枪的姿态瞄准岔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