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页

11月13日,在布科维纳公国的切尔诺夫策城,匈牙利步兵拒绝向示威人群开火,这让奥匈帝国高层大为震怒,卡尔一世下令彻查此事,仅仅两天之后,多名匈牙利军官遭到逮捕,并被押送前往维也纳接受军事法庭的调查和审判,这让匈牙利军民异常愤慨。数万人在布达佩斯集会请愿,而在匈牙利官员的努力下,帝国中央政府做出让步,将涉事的匈牙利军官转交由匈牙利王国高级军事法庭依律裁决,并委派帝国战争部总监察长前来进行督察。面对来自上层的巨大压力,匈牙利高级军事法庭决定举行非公开庭审,虽然最终判处涉事的5名匈牙利军官相对较轻的渎职罪而非奥地利舆论所认为的叛国罪,可这个判决还是引发了匈牙利各界的强烈不满,他们不但将当时拒绝下令开火的匈牙利步兵团指挥官齐伯尔上校视为英雄,还将矛头指向了匈牙利政府,认为它屈从于王室和帝国中央政府的意志,缺乏捍卫匈牙利王国利益的勇气和决心,继而要求对现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陷入内忧外困的卡尔一世被一连串的事件闹得焦头烂额,他于11月下旬离开维也纳前往柏林进行所谓国事访问,实则希望与德皇小威廉达成谅解,从而在国联理事会得到支持,力争以无损颜面的方式解决南蒂罗尔问题。此前德国之所以向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发难,无外乎是因为他们无视国联制裁决议,向日本出售了不少军事技术和军火物资,损害了德国在海外地区的战略布局。现如今卡尔一世登门求和解,德国人可不会那么好心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小威廉借机提出了领土索求,要求奥匈帝国将波西米亚王国东北部和西北部的德语居民聚居区划归德国,这一地区包括苏台德山脉所在地区和奥雷山脉地区,旧时空引发战争危机的“苏台德地区”便是由这两个地区加上波西米亚西南部的波西米亚森林地区组成。

苏台德山脉和奥雷山脉地区世代生活着大量日耳曼人,他们的人数在20世纪40年代初达到120多万,由于跟德国接壤,目睹德国的日益强盛,这些日耳曼居民普遍对德国充满好感,同时而对维亚纳高层慵懒散漫的官僚作风感到厌恶,所以无论是直接各地还是这一地区举行全民公投决定归属,甚至于付诸武力,德国都能顺利得手。

德国向奥匈帝国索要的德语居民聚居区,总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为了让奥皇和奥匈帝国中央政府能够向国民有所交代,德国愿意在德属东非划出一块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波斯湾地区四座油田的开采权作交予奥匈帝国,或是一次性向奥匈帝国政府提供25亿马克的经济补偿。

表面上看,奥匈帝国失去这两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获得百倍的殖民领地和四座油田,或是足以改善政府收支的大笔现款,都是比较划算的买卖,但是算一算政治账,卡尔一世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将这两个地区割让给德国的,一旦有此先例,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日耳曼居民不免蠢蠢欲动,不少奥地利贵族也会产生异心,这样一来,日耳曼人在奥匈帝国的统治地位将会受到极大的动摇,甚至导致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结束。卡尔一世虽然不是绝顶聪明,但这点基本的政治敏感性还是有的。他无法接受德皇小威廉的要求,按也没有拂袖而去的底气,于是婉转提出请求,只要不涉及领土主权,其他条件都可以考虑。

意在巩固世界霸权的德国人,当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削弱邻国的机会,德皇小威廉明确表示,德国目前啥也不缺,索取波西米亚境内的苏台德山脉和奥雷山脉地区主要是出于保护当地日耳曼居民的目的,毕竟在波西米亚这样一个拥有自治权的王国,日耳曼人是“少数民族”,虽然他们目前在波西米亚王国依然占据统治地位,而且这种统治地位已经持续了四百多年,但随着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的民族复兴意识的悄然崛起,这种依托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稳固,与其在波西米亚王国政局动荡的时候直接出兵保护这里的日耳曼居民,不如提早采取预防措施。作为对奥匈帝国以及波西米亚王国的补偿,德国可以考虑将波兰中部平原物产富饶的数万平方公里土地和那里所有的工业设施原封不动地予以转交。如果奥匈帝国依然拒绝,那么德国不会强求,但有朝一日波西米亚王国发生动乱而奥地利无力干涉,德国不排除直接出兵保护当地日耳曼居民的可能。

第55章 南蒂罗尔的枪声

南蒂罗尔山区,小镇奈迪以北,林间一棵高大的云杉树上,26岁的青年雷阿利·莫纳凯洛穿着特制的伪装服,携带一支加装了瞄准镜的曼利夏·卡尔加诺1891步枪,透过茂密的枝叶窥视着山脚下的小镇以及周边的军队营地。

南蒂罗尔争端闹起来已有好几个月时间,应对意大利政府向边境地区增派部队的举动,奥匈帝国调来了12个奥地利步兵团、4个野战加农炮团、3个山地炮兵团以及1个骠骑兵团,大幅度加强了在南蒂罗尔地区的军事力量,加上原本部署在这里的边防部队——包括以精锐著称的3个蒂罗尔猎兵团,面积不到400平方公里的南蒂罗尔集结了三万名奥匈士兵,若再加上驻扎在北蒂罗尔的部队,奥匈帝国在意奥边境地区屯驻的兵力已近十万人。在整个蒂罗尔地区的驻军当中,奥地利部队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在奥地利部队当中,日耳曼人只占40左右,其余是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以及意大利人……

就民族概念而言,雷阿利·莫纳凯洛是个意大利人,他出生在南蒂罗尔一个普通的意大利语家庭。作为奥匈帝国的公民,他早前曾在精锐的蒂罗尔猎兵部队服役,直到退役才前往意大利游历,并在那里加入了臭名昭著的意大利黑衫党。1943年秋,意大利与奥匈帝国因南蒂罗尔争端闹到了国联,黑衫党借机发起成立南蒂罗尔青年军,征募意大利志愿者以及奥匈帝国境内的意大利人加入其中,莫纳凯洛因此回到了故土,但他们给南蒂罗尔带来的绝不是所谓的正义和自由,而是无尽的灾难!

在南蒂罗尔近五十万居民当中,讲德语的居民占到了六成多,讲意大利语的只有三成,所以意大利对南蒂罗尔的领土要求是缺乏说服力的,只不过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的矛盾由来已久。在意大利国内,对于奥地利的仇恨是一种无可化解的民族情绪,专横的奥地利帝国曾经分割意大利,阻挠意大利的统一,扼杀意大利的革命,意大利重新获得独立以来,两国在特兰托、蒂罗尔以及迪里雅斯特仍存在领土纷争。即便同处同盟国阵营,携手投入对协约国以及后来对美英阵营的作战行动,这两个南欧国家也一直相互较劲,近年更是竞相向日本提供军事技术和作战物资,为了本国利益不惜贬损对方。只要有削弱甚至整垮对方的办法,这两个国家肯定都很乐意尝试。

视线回到小镇奈迪,这里距离意奥边境只有十五公里,它扼守着通往波尔扎诺城的必经之路,周围的崇山峻岭只适合山羊和轻装备的山地部队通行。如今在这个村镇周围部署了数千奥匈士兵以及至少一个营的炮兵,他们在草地扎下营帐,挖掘了堑壕、掩体以及高炮阵地,并将野战炮安置在树林里。一旦意大利人从边境那边发动进攻,那么这些奥匈士兵能够立即转入防御,依托这里地形阻击意大利军队向南蒂罗尔腹地挺进。

在顶端足有三十多米高的云杉树上,莫纳凯洛一脸疲倦地注视着前方,他原本的任务只是刺探奥匈帝国在这一带的军事部署,而就在几天前,从意大利那边传来一份情报,说这几天会有个从维也纳来的大人物巡视南蒂罗尔。南蒂罗尔青年军的最高指挥官认为袭击这个大人物可以给维也纳一个深刻的教训,让奥匈帝国的掌权者们正视南蒂罗尔民众的意愿,接受他们通过全民公投决定去留的合理要求。基于这个原因,隐蔽在各处的南蒂罗尔青年军成员们纷纷出动,有的潜伏进入城镇伺机而动,有的埋伏在道路附近,尝试通过狙击或爆破的方式完成袭击,莫纳凯洛所在的小组便决定在奈迪镇附近等待机会。如果他们发现目标但又无法解决,就通过小组配备的无线电台报告青年军指挥部,由他们决定何去何从。

按照原定计划,小组成员每天换一次岗,24小时不间断地监视奈迪镇及周边的奥匈军队营地,然而莫纳凯洛已经在这个位置呆了将近两天,随身携带的食物和水所剩无几,这并不是因为小组成员们突然不见踪影,而是由于驻扎在山脚下的奥匈部队一大清早就派出多支巡逻队对周边展开了地毯式的警戒搜索,并在制高点安排了岗哨,使得轮岗人员无法进入这片距离奈迪镇仅有几公里的树林,莫纳凯洛若在这个时候强行撤离,被发现的概率很高,那还不如继续藏身于此直到那些奥地利士兵解除警戒。再者,奥匈帝国的士兵这般戒备,还有军用飞机屡屡飞过这片山谷,不正是为迎接某位大人物的到来做准备么?

及至午后,一支车队出现在公路尽头,莫纳凯洛心中一个激灵,连忙用步枪上的狙击镜进行观察。那支车队有二十多辆汽车,沿路驶来扬起滚滚沙尘,领头七八辆都是军车,中间十来辆是黑色轿车,后面七八辆又是军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