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页

日本的情况与美国不同,不论本土诸岛还是朝鲜半岛都没有油田,维持工业和军事所需的石油资源全部依赖进口。在英国退出战争之后,日本似乎失去了向南亚和西亚派遣军队的借口,之前吞下的德国殖民地如今如刺梗喉,但日本并没有主动妥协的意思,反而跟俄国成了最后两个继续跟同盟国阵营对抗的国家。日本人所恃的是远离欧洲的地理以及曾经打败过沙俄舰队的海军,他们知道,德国固然可以集结比当年俄国人还要强盛的远征舰队,但有俄国舰队的惨败在前,有不甘失败的英国和不安分的意大利在侧,德国人不敢拿他们宝贵的主力舰队冒险,更别说这支舰队目前还处于半伤残状态。

正因为日本没有退出战争,德国海军才会大张旗鼓地将“德弗林格”、“塞德利茨”、“毛奇”、“戈本”、“冯·德·坦恩”等主力战巡调动起来派往地中海和波斯湾,而且要求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把主力舰队部署到地中海东部,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增援德国的远征舰队。其实在夏树看来,以德国主力舰队在对英作战时的神勇表现,日本就算有再大的野心,并且得到了英国的暗中鼓动和支持,也不敢劳师远征地前往中东挑战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阵营。

在说话之前,德皇威廉二世看了看他曾经无比倚仗,后来又因为各种原因刻意疏远的海军元帅提尔皮茨,无论这个人的舰队进攻理论有多么危险,他一手缔造的公海舰队终究在战场上经受住了最严酷的考验,如今的“世界第一”可谓名至实归。

提尔皮茨没有说话,但他的神情还是表明了他的倾向。

“我基本同意约亨的这个观点——在有明显的战争迹象之前,应该少造昂贵的主力舰,多造实用的中型舰艇。”

威廉二世的表态似乎有悖于他一贯的激进作风,但这并非出于对幼子的喜爱,若不需要考虑帝国政府的财力问题,一口气造十艘马肯森级他也不会嫌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些主力舰的造价实在过于昂贵。建造拿骚级的平均成本不到4000万马克,赫尔戈兰级和凯撒级就已经增加到了4500万,而一战时期最好的无畏舰——国王级,单艘造价达到4800万马克,被称为“超级战舰”的德弗林格级造价接近5000万,而巴伐利亚级的单艘预算为5700万马克,马肯森级突破了6000万马克,大规模建造无畏舰和战列巡洋舰让德国政府背负了沉重的债务。1908年通过第二个海军补充法案时,德国政府开支已经出现了5亿马克的赤字,而从1897年德国推行海军法案到1914年为止,德国政府为了海军的大规模造舰增加了10亿4070万马克的国债,德国的税收制度早已无力支撑这样的海军竞赛。其实在1912年决定巴伐利亚级的造舰方案时,威廉二世就已经放弃了配置更强但造价过高的两个方案,如今德国占领了法国半壁江山,靠着搜刮来的财富才勉强缓和了政府债台高筑、国内物资匮乏的困境,而要将战争的胜利果实转化为现实利益至少还得等上几年,在这之前,德国政府的日子远不像外人看到的那样光鲜。

“基于爱尔兰与德国之间密不可分的战略同盟关系,我觉得德国海军的造舰计划可以将爱尔兰包括在内,简单说来,就是爱尔兰按照德国海军的标准建造部分战舰,和平时期由爱尔兰海军负责维护,一旦战争爆发,这些战舰直接并入德国海军的战斗序列,完全听命于德国舰队司令。”

“在军事体制上类似于英国和英联邦国家?”威廉皇储插话道。

如果没有“军事体制”这个前缀,这句话可是对爱尔兰独立地位的严重冒犯。

夏树点点头:“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分担德国的造舰投入,同时又发展了爱尔兰的造船工业,给爱尔兰人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而且爱尔兰海军的训练本来就要依靠德国教员的帮助,不存在作战标准的问题。”

提尔皮茨、穆勒、波尔都没有接话,而且是各怀心思的样子。

气氛有些沉闷,好在心情愉悦的威廉皇储打趣道:“如此看来,爱尔兰的黄油经济前景非常乐观咯!”

夏树答道:“黄油的利润只是在战争刚结束这几年比较好,形势稳定下来之后,国家经济还是要靠工业贸易带动,这意味着我们还要跟英国打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然了,我对我们再次取得胜利充满信心。”

在造舰规划方面最有发言权的提尔皮茨终于开口道:“按照德国海军在1912年曾经考虑过的一份造舰计划,马肯森级只建造三艘,而且全部采用三联装的13点8英寸主炮,其余主力舰改为1点5万吨级的轻型战列巡洋舰和同等吨位的航空母舰,再将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的造舰计划交给爱尔兰实施,我们对海军的投入应该可以降到帝国政府愿意接受的程度。”

威廉二世盯着图板上的技术图纸看了好一会儿,忽然转过身:“这是个妥善的办法,而且好像只有一个小小的麻烦,那就是我们绝不能容许爱尔兰的统治权旁落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