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页

将渗漏控制在11号舱显然是当前情势下的最好结果。

9号舱室的电力供应已被切断,艾森雷特纳拿着电筒涉水进入,几名损管人员鱼贯而入,其余水兵紧张兮兮地在水密舱外观望。

一番查探之后,艾森雷特纳吩咐在外接应的损管人员恢复照明线路的供电,并且打开排水泵。

黑漆漆的舱室很快重现光明,耳边也传来了清晰的隆隆轰鸣声,但海水依然在哗哗地往外流,这里的排水速度显然赶不上进水。

艾森雷特纳迅速找到了破损位置,原来,9号舱与11号舱之间的水密门边缝接头处出现了裂口,想必是爆炸的冲击所造成。他摸索着确定了裂口的形状,遂令损管人员用包裹橡胶皮的木楔子将其钉死。

接着,艾森雷特纳上士令损管队员从9号舱室外部的7号舱室打开通往四层舱室的水密门,迅速探察了底部水密舱的情况,发现那里没有海水渗漏,便用最近的舰内通讯电话向损管指挥室报告了这些情况。

与此同时,另外两支损管队也在与11号舱室相邻的两外两个舱室做着大致相同的工作。

舰桥上,得知战舰的伤势无碍大局,希佩尔的幕僚军官们大多松了一口气,但希佩尔和他的参谋长却面色阴沉,因为他们知道,“毛奇”号这样的状态肯定不适合突破英吉利海峡前往大西洋实施远海作战,但他们此时无暇考虑更远,因为眼前的英国海军的雷击舰群正发起最猛烈的一波进攻。海面上到处是鱼雷的白色尾迹,瞭望人员简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鱼雷的来袭情况。这一刻,希佩尔舰队的22艘舰艇都在努力规避,但它们几乎只能各听天命。

带着受伤的病躯,“毛奇”接连转向,避开了敌方鱼雷艇集中射来的多枚鱼雷,但最终还是功亏一篑,又一枚鱼雷正中右舷,爆炸位置与旧患相隔不远,只是不能确定两条英国鱼雷的定深是否一致——若是底层舱室出现破损,损管形势可能迅速恶化。

在英国雷击舰群的这一轮攻击中,轻巡洋舰“罗斯托克”号也不幸挨了一条鱼雷。这艘1913年底竣工的新式战舰虽有细分隔舱和双重底的抗沉设计,但轻巡洋舰的吨位和用途摆在那里,就算鱼雷击中的是次要部位,它也很难继续带伤作战。

面对这突变的形势,几分钟前还踌躇满志的德国军官们不禁倒吸凉气。一直以来,他们任职于主力舰艇,醉心于舰队交战,瞧不起那些只有区区数十海里航程的“短脚”快艇。历次联合训练或是公开操演,他们对高速鱼雷艇的表现并不真的心悦诚服,总觉得只要祭出榴霰弹这样的大杀器,这些高速艇根本近不了身。

用光所有鱼雷之后,英国雷击舰群头也不回地朝着多佛尔驶去,击伤德国海军的战巡、轻巡各一艘,它们算不上大获成功,且在德国舰队严阵以待的强力阻击下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57艘舰艇只有半数得到了抵近发射鱼雷的机会,而最终安然回到多佛尔港的仅有21艘。

击退英国雷击舰群之后,德国舰队重新收拢队形,但“罗斯托克”号没有归队,而是向旗舰发出信号:本舰丧失战力,需尽速撤离。

希佩尔只好调派两艘大型鱼雷艇护送它退出战场,余下19艘舰艇则继续向多佛尔海峡航行。

看到这一幕,多佛尔港防务司令詹姆斯·多沃顿上校的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他立即令手下军官给海军参谋部打电话,告诉那里的将军们,德国舰队要强闯多佛尔海峡了。

接着,多沃顿上校对自己的副官说:“没有扫雷艇,他们怎么敢突入我们的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