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页

一条简简单单的命令,恰到好处地展现出英格诺尔灵活而缜密的思维。

减慢航速的命令很快传达下去并得到准确的执行。“腓特烈大帝”号领衔的6艘最新无畏舰需从从劈波斩浪的高航速到慢慢吞吞的低航速,它们不像陆地上的车辆,使用刹车系统做到实时减速。需要大幅度减速的情况下,这些采用锅炉-蒸汽轮机-减速齿轮-螺旋桨动力模式的大型战舰既要调整减速齿轮档位,同时还需要降低功率输出。于是,超过三分之二的锅炉开始释放蒸汽,若在白天,从烟囱里喷出的大量蒸汽将会形成壮观而醒目的景观,而在没有月色的夜晚,这些庞大的柱状蒸汽即便能够被观察到,对方也很难判断它们究竟属于什么状况。而且,由于舰队仍处交战地带,新的战斗随时可能发生,各舰照例让所有的锅炉处于工作状态,以便在必要的时候迅速提高航速。

“腓特烈大帝”号战斗舰桥,军官们默默感受着战舰动力锐减带来的失速感。每个人都应庆幸,这是可控的主动减速而非战斗损失。在航速重新稳定之后,领先于同伴的这六艘德国无畏舰依次“狮”号残骸旁驶过,此时它已完全倾覆,海面上只留着一小部分宛若鲸鱼脊骨的舰底,周围海域漂浮着大量的碎片杂物,以及数以百计的逃生舰员。英格诺尔指令随行的两艘大型鱼雷艇负责收容这些运气还不算太坏的幸存者,其余舰艇继续随无畏舰只缓缓北行。

突然,从西北方传来了隆隆炮声,阵阵火光映亮寂静的夜空。

夏树与英格诺尔相视一眼,却并没有说话。若是让他们将心中所想写在纸上,必然会出现相同的名字:希佩尔!

视线往西北方向移动1672海里,德国侦察舰队旗舰“塞德里茨”号的战斗舰桥上,海军少将弗朗茨·冯·希佩尔以冷漠的目光注视着右舷海面。在强烈的探照灯光照射下,4000多米外的三艘战舰清晰地显现出它们的铅灰色涂装,旗杆上的圣乔治十字旗在风中招展。居中那艘体型最大,它拥有格外修长的舰身、硕大的主炮塔和颇具代表性的筒楼式舰桥,而且舰体各处原本就有不少弹孔以及火烧烟熏的痕迹,其余两艘舰体虽然也是修长型的,但吨位和威慑力显然要小得多。

希佩尔知道,眼前这个大家伙就是一个多小时前被“布吕歇尔”号打成重伤而退出战斗的英国战列巡洋舰“新西兰”号。当时激烈的炮战呈胶着状,德国侦察舰队的战舰数量又远远少于对手,所以希佩尔没有分出任何舰艇前去落井下石,而是目送它向北撤出战场。现在,希佩尔带着三艘战巡和两艘轻巡策应主力舰队包抄夹击贝蒂舰队,没想到竟然在半路上遇上了这个倒霉蛋。仗着自己的舰队占据实力上的绝对优势,又获悉英国主力舰队已接近这片海域,希佩尔决定速战速决。他果断下令“塞德利茨”号打开探照灯,引导随行各舰攻击这三艘落单的英国军舰。

黄昏炮战,英国战巡编队在多一艘主力舰的情况下尚被希佩尔舰队痛殴,眼下的情况更是没有悬念。那艘退出战场的英国战巡虽然已经扑灭了火势,并能够依靠自身动力慢速航行,但看得出来,它的状况非常糟糕:舰艏甲板离海面特别低,遭到攻击后,其前主炮也没有“发言”,前部主弹药库应该已经灌满了海水;舰桥主体犹在,但战斗指挥室上部的射击指挥室已面目全非,测距仪也不见了踪影,尽管此时的射击距离只有四千多米,舯部两座主炮和舷侧几门副炮的准头不敢恭维,它们所打出的炮弹没有一发能够对“塞德利茨”号造成损害,而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三艘德国战列巡洋舰主炮相继完成跨射,它们的副炮连同两艘德国轻巡洋舰的炮火很快就获得了命中,并在那艘英国战巡后的烟囱与后舰桥位置引发了火灾。

“主炮……击中主要目标舯部甲板!”

沉稳而嘹亮的声音来自德国侦察舰队参谋长埃里希·雷德尔少校,这位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军官现年38岁,已在希佩尔麾下任职三年,因为在海军战史和战术理论方面颇有造诣而深得德皇威廉二世的赏识,其军事能力在平日的训练演习中得到了检验。尽管如此,他在希佩尔这里干得并不出彩,更多时候他只是作战指令的传达者和执行者,而不是战术谋略的策划者,倒不是因为雷德尔资历太浅、经验太少,而是与希佩尔独立专断的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

希佩尔纹丝不动地矗立在观察窗前,胸前挂着德皇赠予他的双筒望远镜,小而狡黠的眼睛并不只盯着面前的猎物,他时不时眺望更远的海面,然而微弱的星光阻碍了他的视线,使之无法通过目视获得更多的信息。

片刻,本舰主炮发出又一轮咆哮,雷德尔的声音则再次让战斗舰桥里的军官们雀跃起来:“主炮……击中主要目标舯部舰舷!”

隔了几秒,雷德尔又报:“领航的英国巡洋舰连续中弹,全舰燃起大火,舰身发生倾侧。”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跟在英国战巡“新西兰”号后方的那艘轻巡洋舰也被德国舰队的密集炮火打得四处起火,五分钟不到,三艘英国战舰已经变成了燃烧的浮标,舰上仅有屈指可数的几门火炮还在坚持战斗,而德国舰队这边只有“塞德利茨”号和“戈本”号吃了无关痛痒的数发炮弹。

将这三艘奄奄一息的英国战舰彻底击沉看来只是时间问题,出于担心或是直觉,自从下令开火起就一直保持沉默的希佩尔下突然皱起了眉头,他冷不丁地命令道:“关闭探照灯,传令各舰全速左转16个罗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