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页

英法既成协约,威廉二世感觉受到了背叛和嘲弄,因而怒不可遏。另一方面,他又对爱德华七世在巴黎受到的热情欢迎妒忌不已。喜欢他人吹嘘拍马、迎合奉承的德国皇帝时常出访外国,他非常热衷于在众人的纵情欢呼声中进入外国首都,可是,他最向往的巴黎却始终可望不可即。他去过世界的许多国家,在耶路撒冷,为了让他骑马入城,人们甚至砍削了老城门。然而巴黎,这座充满艺术气息的都市,无一处是柏林可及的地方,他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他想看到巴黎人的顺从,他想获得法国的荣誉勋章,他曾两次让法国知道自己的这个心愿,但邀请从不见来。他可以到阿尔萨斯发表演说,颂扬1870年的胜利;他可以率领游行队伍穿过洛林的梅斯;但是巴黎,始终那样遥远……

“即将登上英国王位的人,乔治,我的表弟,跟已故英王是截然不同的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打心里瞧不起其他国家,也不屑于其他国家为伍,在他眼里,英国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对我们来说,跟他打交道虽不轻松,但至少要公平一些。”德皇很有把握地分析一番,接着,他对重臣们说:

“首相的意见是暂时放缓海军建设,以换取英国在我们与法国发生冲突时的中立。”

这个建议的提出者,霍尔维格,去年才接替比洛出任首相职务。颇得德皇信任的比洛之所以辞去首相职务,恰恰是因为同提尔皮茨在海军建设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比洛要求海军放缓建设速度,初衷是因为德国政府为维持海军建造速度而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刺字,但由于威廉二世坚决支持海军扩张,原本支持比洛的陆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在最后时刻选择了沉默,导致比洛愤而辞职。时任内务国务秘书的霍尔维格也参与了那场激烈的交锋,他态度上倾向于支持比洛,但与比洛不同,他的性格更为谨慎。当皇帝抛出话题的这个引子时,他非常谨慎地观察着在场之人的反应,首先是海军国务秘书提尔皮茨,然后威廉皇储和小毛奇,最后才是夏树和基伦德,这种顺序显然不是依据个人职务和地位高低来定,而是在这个问题上的发言权。

只见提尔皮茨神情冷淡地说:“我们的要求是一旦法德开战,无论哪一方是侵略者,英国都不能介入。如果英国人答应,我们可以将主力舰的替换时间延长一倍,海军法案的总体规模也可以进行缩减,但如果得不到英国的肯定保证,我们就必须保持目前的海军建设速度,直到我们与英法协约一样强大!”

末了,他又补充说:“英法协约事实上就是一个进攻性的同盟。”

霍尔维格连忙解释说:“让英国保持中立是我们的第一步策略,达成之后,我们再寻找机会分裂他们的协约,然后是法国和俄国的盟约,最终孤立法国。只是,现在的问题在于英国人要求我们先裁减海军造舰计划,放缓主力舰的建造,再谈政治和解。”

提尔皮茨立即接过话:“如果我们照办,还没有跟英国人达成协议,就必须承受船厂工人大量失业带来的压力,那时候,英国人在谈判桌上多拖一个月,我们在战略上的损失就多一分。失去了谈判最重要的砝码,我们只能接受英国人的任何要求。皇帝陛下,我们决不能掉入这样的陷阱。”

见威廉二世皱起了眉头,霍尔维格连忙表示:“我们当然不能接受英国方面的无理要求,但要打破现在的僵局,我们还是应该拿出适当的诚意,以获得英国方面的信任。”

“我们当然有足够的诚意,英国人却从未信任过国家,这是民族性格使然。”提尔皮茨从容不迫地反驳说,“从去年开始,他们将主力舰的建造速度提高到每年4艘,当年补建4艘,这样的做法虽然保持了他们的舰队优势,但用不了几年,国库的压力就会让他们寝食难安。政客们当然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千方百计想要拖慢我们的速度,好缓解他们的压力。就这一点来说,他们应该比我们更渴望签署一份具有约束力的海军协定。在这场较量中,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能决定主力舰数量的最终比例,只有我们的海军足够制约英国的本土舰队,我们才能从英国人那里获得真正的尊重。”

提尔皮茨的分析有理有据,无需拿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已经让霍尔维格落于下风。这时候,德皇打断了他们的争论,他转向夏树:“我们的海军天才对此有什么看法?”

夏树刚刚还在想,英德若能达成谅解协定,德国的战略环境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即便德国军队仍需要同时面对法军和俄军的夹击,没有英国的海上封锁和政治影响,德军取胜的机会还是会大大增强。等到德国掌控了欧陆局势,同英国角逐海权又将容易得多。可是,霍尔维格毕竟不是俾斯麦,他有想法、有野心,却不具备俾斯麦那样的声望和手腕。

“假如我是即将成为英国国王的乔治殿下……”夏树看了看众人,每个人都对这个假设很感兴趣,当然了,提尔皮茨和霍尔维格尤为在意普鲁士王子即将说的话。

“与德国达成政治和解意味着抛弃现在的协约盟友,法国和俄国,除非德国给出的条件十分优厚,否则我不会考虑这样的选择。”

夏树的话避开了海军建设速度放缓与否的敏感焦点,听起来模棱两可,实则还是在支持提尔皮茨。毕竟以原有的历史轨迹来看,英国人终究还是把德国这个新兴的欧洲工业强国视为头号竞争者和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

威廉二世张了张嘴,很显然,他将海军领域的王室天才召来不是分析政治问题,而是希望从海军技术和战术角度分析现状,找出破题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