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页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阅卷却是多人同时进行,皇帝也不好力排众议。

“陛下怎么突然说起他了?”

韩孺子拿起桌上的奏章,“康榜眼重写了一份万言策,里面提到了宰相之选。”

东海王笑了一声,“这个人……太急躁了,他现在应该连正式职务还没有吧?”

新科进士都要在吏部待职,至少要等一个月,甚至一两年,康自矫尚未获得任何任命。

韩孺子点点头,“这不重要,他的话很有意思,说宰相乃是大楚之宰相,非勋贵之宰相,可本朝自和帝以来,宰相多是官宦、勋贵之后,即便有心为百姓做事,对百姓知之甚少,往往事与愿违。”

东海王摇头,“这话不对,理民自有百官,宰相总宰群臣,会治官即可,按这位榜眼的意思,是要从百姓中间选宰相了?这样的人倒是了解民间疾苦,可是不了解朝廷运作方式,折腾几次,朝廷就毁了,朝廷一毁,天下必乱,到时候百姓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韩孺子不愿争论这种问题,说:“朕在意的不是这个,而是想知道康自矫在为谁说话?”

东海王一拍脑门,“我真是糊涂了。”又想了一会,“我可以去打听一下,不过很容易猜测,读书人总是向着读书人。”

三位宰相人选中,只有瞿子晰出身最为普通,家境虽不贫穷,但是祖上没出过官宦,倒是颇为符合康自矫的期望。

“算了,这可能只是康自矫一家之言,不必太在意。”

“是,陛下。”东海王明白,皇帝不想将这件事查得太细。

韩孺子犹豫再三,还是问道:“冯举、卓如鹤这两位御史,你会选择哪一位继任宰相?”

皇帝的倾向已经非常明显,东海王却还是回道:“冯举。”

“哦?原因呢?”韩孺子的确想听听与自己不同的想法。

“冯举听话。”东海王的回答非常简单,随后解释道:“经过这么多变故,冯举再不会以为宰相之位理应归自己所有,此时必定惶恐不安,知道陛下对他不是特别满意,所以他若当上宰相,将会战战兢兢,不敢违背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