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页

书童又来了几次,送来炉、炭、壶、水、茶、杯、勺等各类茶具,差不多有十五六种,但他没有煮茶,而是客气地道歉,请客人多等一会。

等到寒风将庐内庐外变得一样冷的时候,郭丛来了,给皇帝讲经时尚且要坐在凳子上的他,这时却老老实实地跪坐在对面,打过招呼之后,亲自动手煮茶,动作稍慢,步骤却一丝不乱。

杨奉膝行向前,稍稍侧身,辅助郭丛煮茶,主客分明,却又配合无间,好像他们天天在一块煮茶似的。

这是读书人之间的交往手段,如江湖人的切口,韩孺子看不懂。

杨奉将一杯煮好的茶送到倦侯手中,韩孺子品了一口,长长地嗯了一声,笑道:“我明白为什么要开着门了,非得身处寒冬之中,才能品出热茶的妙处。”

“哈哈。”郭丛大笑,在这里他不再摆出那副衰朽不堪的腐儒形象,反而有几分神采飞扬,“所谓岁寒方知松柏,贫贱乃得至交,倦侯品茶,别有一番味道。”

韩孺子笑了笑,双手捧着茶杯,小口喝水,微觉香甜,说不出更多道道来。

杨奉只侍奉倦侯,自己并不喝茶。

郭丛喝了一口,似乎想品评一番,犹豫之后还是放弃了,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过去大概两刻钟,外面的读书声消失,不久之后,主人终于现身。

这是一名三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身材瘦弱,宽袍大袖,与普通人心目中的读书人形象完全一致,只是肤色比较黑,风度因此稍减。

韩孺子听杨奉介绍过,此人姓瞿,名子晰,年纪虽然不大,却是有名的儒生,武帝末年的进士,现任国子监博士。

杨奉没说的是,这位瞿子晰对教诲儿童比对大人更感兴趣。

瞿子晰在门口向倦侯行以大礼,为自己的晚到致歉,与郭丛互相谦让一番之后,他坐在了下首。

书童将门窗完全打开,韩孺子这才注意到,院子的角落里有两株梅花树,顶着满头红艳,令人眼前一亮,鼻子里似有微香浮动,然后他想起那茶水的味道与梅香确有几分相似。

赞扬茶水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韩孺子也不是为此而来的,静待对方说话。

客套结束了,瞿子晰上身挺直,一手托杯,一手扶杯,轻轻抿了一口茶水,好像那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美酒,然后慢慢放下茶杯,沉默片刻,开始“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