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页

房门再次打开,一队宫女鱼贯而入,并排站在中间,共是六人,全都捧着托盘,每只托盘上面摆着两枚印玺。

“陛下有恙,太后正悉心照料,因此不能前来,特派出十二枚皇帝印玺以表明心意,诸位觉得可否?”

四名争位者走过来察看,英王个子矮小,让袁子凡抱着自己,伸手想摸印玺,被袁子凡阻止。

皇帝印玺共有十二枚,用途各不相同,韩孺子只认得一枚,最重要的一枚,可以用来颁布圣旨的那一枚。

他看到了,宝玺就在一名宫女的托盘上。

他再次看向杨奉,觉得真正的淳于枭必是这四名望气者之一。

第二百一十二章 先帝之规

六名宫女退到一边,手里捧着的十二枚皇帝印玺形态各异,颜色也都稍有区别,像是十二位缩小了的先帝牌位,冷冷地监督着一切,要看看韩氏子孙究竟能折腾出什么新花样。

望气者皇甫益——自称也曾用过淳于枭这个名字——站在屋子中间,其他人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围成圈子,倾听他说话。

皇甫益缓慢地原地转圈,以显示不偏不倚。

他说:“诸子争位,由大臣选立新帝,听上去十分稀奇,似乎是前所未有的怪事,可是请诸位听我唠叨几句:上古之时,天下为公,尧、舜、禹三代禅让,表面上是前帝指定后帝,其实真正的决定者是大臣,丹朱为尧之长子,未能取得大臣拥护,而失去帝位,舜终其一生为民操劳,始终接受大臣的监督……”

皇甫益说了许多,韩孺子瞥了一眼杨奉,就是在这名太监的指引下,他仔细看了一遍史书中的上古记载,意思与望气者所言相差不多,只是史书将禅让归功于帝王本人的高风亮节,在皇甫益的层层剖析之下,真正起作用的是大臣,唯有取得大臣的支持,禅让才能起作用。

杨奉对望气者了解之准确,令韩孺子吃惊,甚至有一点恐惧。

“但是。”皇甫益话锋一转,“禅让毕竟是上古之事,失传已久,千年以降,帝位皆是父子相传,天下以为定式。大楚定鼎百余年来,帝位传承不绝,可是自从武帝驾崩,弃群臣而升天,帝位乖乱,以至臣民无措,天下汹汹,不知所从,大楚由此倾危。在下稍通阴阳,幸得陛下、太后召见,上观天象、下察地理,以为乱象有因……”

皇甫益接下来的话比较晦涩,各种怪词滔滔不绝,总之只想说明一件事,帝位传承的规矩该改一改了,没必要全改,大楚江山归韩氏所有,已为天下所公认,所以皇帝无论如何仍要在宗室之内产生,却不一定是父子相传,可以稍稍“复古”,由大臣选择。

就这样,在皇甫益的一番讲解之后,诸子争位、群臣选帝这件事,由标新立异变成复古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