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页

赵然道:“不错。拿黎州来说,那里的山民生活水平极其简陋,比我君山庙差得不是一点半点。我曾经和那里的一位庙祝谈过,他们那里,大部分山民住在简陋的茅屋之中,有些甚至还在石窟中过日子,一家子老小只有一快破布遮体,谁要出门谁就裹在身上。吃饭也要看运气,运气好打到一条好猎物,几十号人吃顿饱饭,运气不好,全家人饿两天……”

王梧森问:“但是他们的人均信力值很高,对不对?”

赵然点头:“不错,赶得上我君山庙的快一半了,比很多富足的地方都要高。他们庙祝说,越是危难,越是坚信,越是穷困,越是虔诚。”

王梧森道:“的确,这个问题你也发现了。生活富足者,信力就一定多吗?生活贫苦者,信力就一定少吗?还是以数字说话,我曾与庐山一位高道谈过这个问题,他是管什么的,我也不方便与你透露,他告诉过我一个数字,夏国的富庶远胜吐蕃,丁口也是土蕃的两倍,但你知道嘉靖十八年,这两国的信力值吗?”

赵然大感兴味,连声催促:“快说说!”

“佛门是用俱胝和洛来计量,一俱胝为一百洛,相当于咱们道门的十圭。这么跟你说吧,夏国的信力大约是两千二百万俱胝,而吐蕃是一千八百万俱胝!比夏国差的并不多。从这个角度而言,吐蕃每四十年能出一位佛陀境大圆满者,也便能够理解了。”

第九十二章 废话连篇

赵然思索良久,道:“如此说来,信力便如大道,证道之路万千条,并不能一味的以百姓是否富足来确定这条路是否好走……”

王梧森道:“说的没错,该怎么选择布道的方式,是各地十方丛林的事,总观只要信力。”

“可持续的信力!”

“可持续……这个词很好!”

“对了,一向只听说信力对修行有用,似乎可以有助证道飞升,道友知晓究竟否?”

“听说是用来化解刧数的,并以此打通飞升之途,具体详情却不知。”

“道友来自龙虎山,竟然也不知?”

“不是刻意隐瞒庙祝,飞升之事,听我家天师提起过,说是不到那个层次,说了也不明白。但有一点,我们受箓时是需要信力的,以信力沟通仙神,如此方能获得箓职,方能借用仙神之力。”

赵然不禁神往,遥想片刻,又问:“道友精通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