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一生孤注掷温柔 阿堵 3310 字 2022-08-27

“李子释,年十七,越州彤城人氏。凤栖十三年春试二榜第二十七名。主考越州学政薛大人讳隐樊,副主考越州监学提举彭大人讳永年……”一边写一边不由自主想起某个擅长招摇撞骗的著名人物关于诈骗的不二法门:大关节不妨胡说八道,细节处务求活灵活现。

科举是锦夏朝国本大事。每一轮春秋二试,考官、试题、录取的士子举人进士,礼部都有记录在案。不过朝廷仓惶南逃,这些文件未必带了出来。即使带到了蜀州,又有谁会去浩繁芜杂的宗卷中寻找一个小小士子的名字呢?越州两位主考大人可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士,把这二位祭出来唬人足矣……

他给一帮籍贯江南各州的士兵讲了大半日沿途见闻,一边裁剪内容一边声情并茂,心里始终有种别样的哀伤直往上翻,几乎要把持不住。这会儿总算轻松些,撇开心事,文不加点往下胡编:“父李斐,字斐然,兴宁九年捐贡生。祖父……”

那掌书记打断他:“够了够了,写清楚本人身份就行了,不必上溯三代。”都是难民,家破人亡,这些信息基本无用。

脱口赞道:“怨不得李公子这一笔好字!清明子的行楷,喜欢的人多,能写出神韵的实在凤毛麟角。原来公子是彤城士子,出自薛翰林、彭学士门下——怪不得,怪不得……”连声啧啧。又摇头叹息:“凤栖十三年,公子岂非只有十四岁?年少有为,此之谓也。只可惜戎祸忽至,御驾临蜀,当年秋试便无从谈起了……”

这掌书记本身也是士子出身,在军中担任文书。除了替守关的侯景瑞将军整理文件信函,就是主持登记难民信息,偶尔为士兵写几封家书。工作算不得十分繁重,精神生活却极端枯燥。打交道的尽是些大老粗,几乎连个说话人都没有。见了子释这笔宛转风流的好字,忽然感动莫名,转脸对坐在主位的侯景瑞道:“将军可知,江南号称千山千水千才子。这一千才子,越州至少有八百。八百才子中,彤城一地,又占去一半……”

侯景瑞哈哈一笑,过来看看:“谁写字不是扭来扭去?不过是换个扭法,有什么不同?”

一句话把掌书记噎得七荤八素。子释心想:也不无道理。

侯将军肚里墨水有限,不大分得出字的好歹,内容却都看明白了。看到确凿不二两位主考官的名字,对子释士子身份已经深信不疑。点头笑道:“李才子,把你弟弟妹妹名字也添上吧。”

子释拿着笔,脸色暗了两分,语调沉重起来:“晚生不肖,忝列圣人门墙,岂敢妄称才子?将军,真正彤城才子,如今可一个也没剩下。”叹口气,不由得随口吟道,“自经千里走彷徨,敢向青史问兴亡?日月引薪焚简册,江山无土葬文章……”

他刚开口吟诗,那掌书记便应着节拍在案上轻敲。听到“江山无土葬文章”一句,倒比子释更难过,霎时潸然泪下。

侯将军看着面前一长一少旁若无人状似疯癫,皱眉暗忖:文人毛病真多。不过李才子这几句诗,似乎好听得很,就是听着这么叫人难受呢……

旁边子周再也忍不住,仰起头问:“将军,朝廷什么时候收复东南?”

侯景瑞一愣,也不以为忤,苦笑两声:“小家伙,你问我,我还不知道问谁呢!”

能被西京派来驻守封兰关的人,自是军中深得信任的将领。

侯景瑞本是禁卫军副统领身份。禁卫军向来由国舅爷真定侯宁书源把持。毫无疑问,侯将军乃国舅爷一派重要成员。

封兰关交给谁来守,很让宁书源费了些脑筋。

定远将军颜臻虽然不是国舅嫡系,也并非调排不动。但是定远军中多有楚州子弟,怎敢让他们来守入蜀第一道关卡?随便偷跑一个两个,都可能军心动摇四面楚歌。他私心里又舍不得把守卫京城的禁卫军和防卫京畿的锐健营搁到这隔山调水的地方,埋下后院起火的隐患。思来想去,定了个折中的办法:领军大将使用自己心腹,底下士兵却主要是蜀州本地招募的新丁。

新丁难免训练不足军纪松散,但是好处也十分明显:本地人守关,等于保卫乡土,绝无叛变之虞。而且,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少数民族,管起来是麻烦一点,却无不体格健硕,英勇强悍,和黑蛮子对战正好。

只苦了侯将军。头半年,光顾着军纪教育,天天断案日日劝架,生怕西戎兵在己方内讧的时候打来。半年过去,总算磨合得差不多,西戎军队竟也始终没来。国舅爷对于侯将军搞定手下一堆蛮夷很是满意,一晃三年过去,岁岁封赏,时时嘉勉,就是压根儿不提挪窝的事。

当初接下守卫封兰关的任务,侯将军不是没憧憬过领兵出关,收复山河;或者决战关下,退敌千里。然而一月月一年年,国舅和朝廷到底什么打算,完全没谱。侯将军为国尽忠之余,不免常常思念从前京中快乐生活。听说西京那帮家伙,一个个吃香的喝辣的,比在銎阳时还荒唐得厉害……

刚开始走神,又听见那个清脆的声音:“原来将军也不知道……”语气里带着深深的失落。

侯景瑞不禁拍拍子周脑袋:“嘿!这封兰关难民进了几百万,没见过你这样的小家伙!会功夫是吧?有十五了没有?这么想打仗,索性别走了,留这儿给我做个亲兵得了。”

子释已经登完名册,施礼道:“将军抬爱。舍弟十三有余,尚不足十四。”他士子身份既定,尽管对方贵为边关大将,属三品高官,也只须弯腰鞠躬即可。

“才十三?我说怎么嗓门带着奶味儿呢!个子挺高哇,身板儿瞅着也不错,过两年再来吧。”

子周听见那句“带着奶味儿”,老大不高兴。悄悄瞪侯将军一眼,不再说话。

那掌书记把子释写满字的一页又端详了半晌,也不知是欣赏书法还是审核信息。放下名册,抽出一张路引,将李氏兄妹三人姓名籍贯年龄身份认真抄在上边,问:“你们打算去哪里?蜀州境内有无亲友?”

“我们在蜀州并无亲友。听说西京繁华,讨生活也许容易一点……”

掌书记道:“你身为士子,还用担心讨生活?你们大概不知道,科举因战事误了两轮,恰好今春重开。你现在去西京,正赶上秋试报名。朝廷已经明令宣布:凡属前科士子,只要通过礼部的面审,就先给三个月廪赋。——饿肚子是肯定不会了。”

所谓廪赋,是朝廷发给士子的口粮。锦夏朝文教发达,重视读书人,伙食补贴标准很高,说是发给一人,往往够几口人吃。何况,有资格吃廪赋,是极显面子的一件事。哪怕再有钱的人家,也一定争着去领这份粮食。

子释微微躬身:“多谢大人指点。”忠良演上了瘾,一时没刹住,接着道:“国事艰难,身为士子,更应为朝廷分忧才是。能够自食其力,还是不要指望官家廪赋了。——或者,边关健儿更需要它。”

侯景瑞一拍桌子:“这话说得好!难为你年纪不大,竟有这份心思,侯某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