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页

高炮的射击需要既快又准,不到三秒,连贯而迅速的射击就打光了装有20毫米机关炮弹的特制弹匣。那半栋建筑物主体犹在,从外部来看却已不再有生命活动的迹象。

“长官,菲尔肺部中弹,伤势很糟糕,我们得立即把他送到野战医院去!”医护兵并没有及时出现,但经验丰富的老兵足以对常见的伤势作出最基本的判断。炮声刚刚平息,他便迫不及待地向自己的上级报告到。

年轻的士官毫不犹豫地命令说:“把他抬到后面去,交给医护兵就立即回来!”

两名弹药手不敢有丝毫的迟疑,抬着嘴角已经开始流血的同伴朝反方向退去。这时候,被压制在街道两侧的德军步兵们起身向前推进,然而对于他们来说,一个显而易见的糟糕现实便是:慕尼黑的绝大多数建筑物都是质量扎实的,和平时期坚厚的墙壁和楼板最大限度地隔断噪音,战争时期则成了无处不在的坚固堡垒!

眼看着就要通过下一个街口,在废墟中穿梭的德军步兵在死灰复燃的苏军火力打击下顿时倒下了好几个。最前面一队试图直接冲进那栋建筑物,但还没等他们冲到堆满各种杂物的楼梯口,接连落下的两枚手榴弹便彻底封住了他们的去路。

尽管己方的进攻脚步并没有完全被遏止,但目睹此情此景的士官还是异常懊恼。他扔下望远镜,如猴儿一般灵巧地往左边一跃,跳到了火炮的护盾后面。仅剩的炮手自觉地往后挪了挪,开炮拴、退弹匣、再装填。只短短几秒,士官熟练地调整了炮口。在这期间,进攻的步兵们以手中的武器猛烈向那个该死的窗口射击,暗红色的光点飞射而上,虽然临时压制住了对方的火力,但黑乎乎的手榴弹又从另外几个窗口飞出,一通爆炸之后,形势再次反复!

机枪射击时急速跳跃的火光依然在那个窗口后面顽固地跳跃着,士官眯起眼睛,将整个身子压在炮盾位置,恶狠狠地吼道:“送你们下地狱!”

三秒之内,20毫米机关炮弹一股脑飞射而出,暗红色的光点在建筑物外墙留下了连串弹孔,唯独窗户部分未有任何痕迹。为了增强防御性,苏军在那扇窗户后面堆砌了许多物件,但那根本无济于事。

第91章 铁壁合围

在慕尼黑战役的“战场枢纽”,米尔多夫,连日的炮火已将古老的城区变成不折不扣的焦土,大大小小的弹坑有时是双方官兵躲避枪炮侵袭的掩体,有时是草草掩埋阵亡将士的墓穴。得到帝国精锐部队的增援之后,德国军队一改之前被动防御的姿态,利用夜战以及化学烟雾掩护连续发动战术反击,勇敢的斗牛犬竟逼得庞大的蛮牛步步后退。为了打开米尔多夫之战的不利局面,砸开德军重兵构制的包围圈,苏军不断加大炮击强度和持续时间,炮击范围也从米尔多夫城区扩大到了伊萨尔河对岸。在发起总攻之前,近千门苏军火炮和火箭炮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向德军防区倾泻了数千吨炮弹,米尔多夫超出地表部分基本已经消失,但顽强的德国守军仍在坚持战斗。由于火炮数量和射程处于绝对劣势,部署在伊沙尔河南岸的德军炮兵只好继续呆在用各种伪装手段保护起来的阵地内,直到苏军第二波步兵冲击发起之后,这些火炮才适时地支援城内守军。这一次,苏军一口气投入了20多个步兵营和四百多辆坦克、装甲车,在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的支援下,勇敢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不计伤亡地向前推进,而利用残存的建筑和街道地形,德军的精细战术发挥了比炮火更为凶猛的威力。两个小时之内,苏军阵亡者竟达到了3000人之多,大量的伤亡迫使苏军减缓攻势,而这又引发了一段长达两个小时的炮轰——由于持续炮击对弹药的巨大消耗,苏军动用大批车辆往前线弹药。随着夜幕的降临,这条重要的供应线成了德军伞兵突击部队利刃所向的新目标。

入夜,德军第1空降营分乘四十多架运输机由巴伐利亚中部飞往北部,在四个预定地点实施伞降突击。尽管苏联空军的夜间拦截能力较差,出于安全考虑,德军派出夜间战斗机全程掩护。经过大约一小时的夜间飞行,运输机群各自抵达目的地,这第1空降营是民主德国组建的第一支也是目前唯一一支空降部队。该营以第三帝国时期的伞兵人员为班底组建,除接受严苛的训练之外,还创造性地引入了装甲空降兵的概念,在军事演习中曾有过技惊四座的表现。秉承了第三帝国时期的主要战术,德军伞兵们继续使用rz型快速伞,从极限高度跳出机舱之后,他们只需十几秒就能够接触地面,具有相当强的突然性和攻击性。只是这一次出于作战方式的特殊性,他们引以为豪的空降车辆和火炮并没有随同降落,略显孤独的伞兵们主要依靠制式枪械和手榴弹、轻迫击炮、反坦克火箭筒作战。

降落过程中,多数德军伞兵未遭苏军部队拦截。收拢兵员和战斗装备之后,四个战斗分队迅即朝着各自的预定攻击目标挺进,这些目标皆位于连接苏军后方与米尔多夫前线的交通要道附近,有的是巴伐利亚小村庄,有的是俯瞰公路的制高点。至于那些对于维持交通线至关重要且受到苏军重兵保护的桥梁,德军伞兵并不打算以弱攻强,而是以迂回方式进行破坏。临近午夜,四个空降分队相继抵达预定区域,他们犹如擅长夜间捕猎的山猫,以非常隐蔽而敏捷的方式靠近猎物,趁其不备发起致命一击。在德国境内,苏军官兵由于随时可能受到袭击而保持着高度警惕,但在德军伞兵们的突袭中,许多人甚至没来得及拿起自己的武器就成了枪下的亡魂,而战斗之顺利也充分体现出了这支德军空降部队的实力。接受了全面训练的德国伞兵们利用缴获的苏军武器弹药增强了战斗火力,并在敌人反击部队的必经之路上布设地雷和炸药。与此同时,携带无线电导航装置的伞兵潜行至桥梁附近,引导己方轰炸机前来实施定点攻击。

软肋遭到袭击,苏军指挥部迅速调集兵力实施反扑,四支德军伞兵分队能战则战,见当面之敌过于强大,便一面破坏交通设施一面引敌后撤。凌晨3时许,6架搭载x-1型制导炸弹的德国战机飞抵目标区域,尽管夜战条件降低了它们的命中率,得益于精益求精的训练,他们投掷的炸弹有三枚成功命中目标,炸塌、重创桥梁各一座,使得苏军交通补给线瞬间趋于停滞。

当晚,慕尼黑城内的战斗迎来了最后的高潮。近四十万德军围攻部队从四面八方发动进攻,十数万苏军部队据守的西城区笼罩在战争的暴风骤雨之中。

在伊萨尔河以东的一片街区,佩戴着德国陆军第5轻步兵师袖标的官兵们毅然带着满身倦怠与伤痕投入这场至关重要的战斗。后方的德国炮兵不断向空中发射照明弹,残破不堪的街道从黑暗中显露出来,一支支以连、排为单位的德军部队紧跟着为数不多的装甲车离开阵地向西推进——直接冲向敌方阵地对人们的精神亦是一种另类的考验,尤其当装甲车无意碾过那些一息尚存的苏军士兵,撕心裂肺的嚎叫声令人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