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页

对于登陆曰德兰半岛的帝国军队,苏军大本营综合各方情报作出了纳粹一夜横渡十万兵的判断。收到了来自大本营的电报,坐镇吕贝克指挥作战的崔可夫反应十分平淡,平淡中甚至有一丝不屑的意味。苏军北德方面军虽然是应对帝国军队借丹麦踏板重返德国的逼人态势匆匆组建,但所属的七个军都是齐装满员,有两个军此前就常驻北德地区,对这里的地理环境十分熟悉。从东欧调来的另外五个军也曾或长或短地驻扎于德国。手握作战经验丰富的四十万雄兵,兵员装备和物资补给状况都较一年前有明显改善,而且自由帝国先期侵入中立的丹麦,苏军此时进入曰德兰半岛已不必顾虑国际道义约束,崔可夫有理由对自己这盘棋充满信心。

随着时间轴的推移,两军兵锋逐渐拉近。为这场举世瞩目之战拉开序幕的头炮终于打响——迅速且有序推进的苏军装甲侦察部队在距离腓特烈西亚港以及小贝尔特桥大约20公里的科灵城外遭到帝国军队阻击。

正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两支早年缠斗多场、彼此十分熟悉的军队皆是有备而来,精准凶悍的炮火体现出成熟的技战术水平。黎明到来之前的半个多小时在夜视器材运用方面占有优势的帝国军队技高一筹。在北欧制造的改良型黑豹对阵老冤家t-3485可谓得心应手,几个回合就干掉了十余辆苏军坦克。

在这种情况下,肩负侦察任务的苏军装甲部队并不冒进,他们迅速利用地形稳住阵脚,机械化步兵快速向两翼展开,紧随而至的坦克部队避开敌方阵地向科灵城西面迂回穿插,尔后在郊外与对手的侧翼部队发生激烈交火。利用缴获的盟军装备,此时苏军精锐装甲部队夜战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自行火炮和坦克歼击车抵达战场之后,进攻火力陡增,强大的炮火对帝国军队的阵地形成了有效压制。t-3485在战斗步兵的支援下投入正面进攻,左翼迂回部队同时进行策应。如果防守科灵城的是同等数量的西方盟军,哪怕装备的坦克增加一倍,以他们一贯的水准很快就会败北。但帝国军队再次用行动证明他们的韧性无与伦比。在苏军装甲部队不计损失的勇猛进攻下、改良型黑豹的战斗损失也在不断增加,履带式突击炮也有多辆遭炮击毁伤。但不论敌人的攻势有多么旺盛,余下的战车仍在沉着应战。当敌人推进到一定的距离,帝国军队的战斗步兵开始用各种反坦克兵器进行阻击,使得苏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前面更为沉重的代价。

晨曦终于到来。无云的天空响起了沉闷的轰鸣,大群苏军战机犹如迁徙的候鸟浩浩荡荡出现在曰德兰半岛上空。从西兰岛方向飞来的机群也大致在同一时间亮相,它们的数量虽然明显少于对手,可呼啸而来的轰鸣声却毫不逊色。这也意味着他们所装备的喷气式战机比工业状况不甚理想的苏联人更多——与8年前拉开帷幕的苏德战争如出一辙,质量优势与数量优势的比拼依然留给人们无限的猜想空间。

双方战机像骑兵一样冲击对方队列之前,火箭动力武器已在传统空战距离之外奏响战斗号角。隔着三四公里,双方战机不约而同地发射空空火箭弹。这些远远看去形同倒置火柴头的家伙在天空中画出壮观的跑道线,帝国军队一侧还有数十枚体型更大的地空火箭从菲英岛腾空而起。面对汹汹来袭的火箭弹,双方战机各自展示灵敏的飞行技巧,跨时代的技术差距这时也显现出来:苏军战机发射的火箭弹大都直直地向前飞去,并在延时引信作用下爆炸,籍由散布式爆炸对帝国战机形成威胁;而帝国战机发射的火箭弹在飞行途中仍能改变方向,它们的威力未必超过对手,却凭更加接近目标的爆炸位置取得显著的杀伤,加上同样具有制导效果的地空火箭弹,仅仅第一轮交锋苏军战机的损失就达帝国军队的好几倍!

在超过音速的相对飞行速度下,双方战机一转眼就进入了枪弹射程。机枪、机炮的爆发式怒吼在空中汇集成密无间隙的噼啪声。从轮廓可辨,苏军投入的战机有三分之二是传统的活塞式飞机,二战时期叱咤风云的拉9宝刀不老,被誉为苏军活塞战斗机巅峰之作的拉11雄姿勃发,而米格、雅克系列战斗机也同样是苏联赢得两次战争的重要功勋;仅占据苏军机群总数量三分之一的喷气式战机历来是西方世界关注的对象。到苏联和盟军停战时为止,苏联空军共装备米格9、雅克1、雅克17三种喷气式战斗机,其中以米格9的空战性能最为突出,对付美国空军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贝尔5、英国空军第一代喷气机流星绰绰有余,在同等情况下与美军初期型号的e84雷电、英军战后新装备的吸血鬼对抗也不落下风。唯一的缺憾是装备数量较少,前期多用来拦截盟国的重型轰炸机编队,对战争进程起到的影响非常有限。帝国战斗机群的组成比例恰好相反,喷气式战斗机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比例,在北欧制造的双发o26、在阿根廷制造的单发ta183共挑大梁,而bi109190有些是二战末期转移到北欧基地的,有些则是战后在西班牙生产部件、在北欧进行组装的,性能基本停留在二战末期的水平。

有数百架战机投入的大空战,喷气机与喷气机捉对厮杀、活塞式与活塞式迎面对挑的场面比比皆是,跨届挑战的也不少。随着双方战机相互追逐、缠斗,磅礴浩大的空中战场无边界地扩张,以至于短短几分钟之后,从地面上看整个天空都已经成为双方飞行员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第28章 恶斗(2)

576架对208架,此般规模的空战放在20世纪四十年代的两场大战里只能算是寻常规模,然而飞机性能与成本造价同步飙升使得各国空军所能够装备的战机总数量不断减少,若干年之后的空战很可能只有几十架战机进行超视距的格斗,甚至对等的制空争夺战都很少出现。

历时40分钟的战斗如同精彩纷呈的烟火晚会,当空爆炸和战损坠落的飞机构成了一幅漫天绚烂的异景,双方战机在俯冲、翻滚、射击以及中弹时发出的声响汇聚成独一无二的战争交响曲。战斗结束时,小贝尔特海峡和日德兰半岛东南海岸随处可见飞机残骸和逃生飞行员的降落伞。根据战时统计,苏军方面总共损失战机170余架,相当于从作战序列中抹去了十个飞行中队,而这样的战损规模和比例对苏军航空兵来说并不稀奇。就在战争的最后一年,为了同空军实力雄厚的盟国争夺短时的制空优势,苏军航空兵几乎每次战役发起阶段都会不惜代价地发动强击,单日损失几百架飞机的情况有过好几次。由于微妙的核制衡,盟军自1947年冬开始放缓对苏联的战略轰炸,苏联的军工产业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而他们一贯的粗放模式也赋予了自身军工业顽强的生命力,以至于在进占西波兰和德国的两次战役期间,苏军航空兵用高密度的出击保证了陆军部队作战预期的实现。

民族性格是工业特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隐蔽北欧重整军备的帝国势力在军工方面依然以精工细作为主,他们此次投入的战机数量虽然只有对手的三分之一,33架喷气式、49架活塞式战机的损失还不到对方的一半,但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证明,战术上的胜利非但不能与战略胜利划等号,有时还是截然相反的。这第一场战斗就失去了百分之四十的战斗机,帝国航空兵接下来的道路注定是非常艰难的!

空中的争斗暂告一段落,地面上的厮杀仍在继续。天明之后,苏军装甲部队的数量优势开始显现出来,战后四年有三年在和新的对手过招,他们的作战经验连同装甲兵素质也明显超过了帝国军队。仅仅一轮冲击,他们就成功夺取了科灵城,而在天亮之前,他们四次进攻在此折损了七十多辆坦克和数百名机械化步兵,耗费的宝贵时间更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紧接着,从左翼迂回的苏军坦克纵队以每小时20公里的攻击速度逼近斯诺霍伊和小贝尔特桥,只可惜距离目标咫尺之遥时受困帝国军队的地雷阵,这才眼睁睁看着从科灵城撤退的帝国军队经小贝尔特桥退往菲英岛。

及至上午10时许,苏联坦克的钢铁履带已经碾过包括斯诺霍伊、腓特烈西亚在内的一系列目标。出乎意料的是,帝国军队除了在科灵城给苏军制造了一些麻烦之外,并没有在其他任何一处地域进行正面阻击,更不用说外界揣测纷纷的“终极决战”,倒是空中的小规模战斗断断续续地持续着——双方既不愿放弃制空权,又无法一鼓作气地击败对手,从而进入了战争时期司空见惯的相持交战。

以先头部队传回的报告加上空中侦察的结果,统帅苏军北德方面军的崔可夫当即意识到自己趁对方立足未稳挥出的重拳已经落空,由于把不准帝国军队退岛防守的真正意图所在,他下令鱼贯而行的主力作战部队停止前进,这支由四十万官兵及数千车辆组成的纵队在地图上恰恰形成了一条昂起头伺机攻击猎物的蛇,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必露破绽。

若是常规作战,崔可夫的策略无可厚非,然而民族战争的汪洋是再英明的指挥官也难以应付的。斯图加特的烽烟召唤着不屈的意志,帝国军队登陆日德兰半岛更吹响了全面反击的号角。起义!暴动!整个德意志在发出怒吼,仅北德就有汉堡、不莱梅、吕贝克、罗斯托克等港口城市接连爆发大规模起义,由几十、数百到上千人发动的村镇级起义更是数不胜数。在帝国潜伏人员、复兴党自由团以及地下抵抗组织的引领,起义者轻车熟路地破坏交通设施,突袭并炸毁各条河流、运河上的桥梁,剪断电话线,袭击苏军哨兵、运输和运输车辆,依托村镇、树林、山岭与苏军作战。整个德意志在熊熊燃烧,苏联占领军固然像是穿着厚重皮靴之人,能够勉强走过燎烧的草地,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呆久了,过热、中毒、窒息的症状将接踵而至,直到他们撤出这片土地或是葬身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