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页

十数分钟之后,一个浅色的船影破雾而出,它可不是平日里博登湖上常见的渡轮或者观光游轮,而是一艘武备齐全、杀气腾腾的炮舰。舰艏旗杆上,苏联海军旗迎风招展,甲板炮位上,身穿水兵制服的苏军人员严阵以待。须臾,第二艘外观有所不同的炮舰出现了,紧接着是第三、第四艘,居住在博登湖附近的平民恐怕一辈子都没有在这里见到过如此之多的战斗舰艇。在它们的引领下,被强行征募的渡船、驳船和私人观光游艇一艘接着一艘由北向南行驶,它们体型外观各不同相同,这时候却像是奔赴战场的海军舰队一样排着整齐的多列纵队。在这些民用船只上,头戴钢盔、身穿长衣、背负包囊的士兵们看来已经做好了应对登陆作战的准备,他们一个个神情严峻,似乎连无关痛痒的玩笑都不愿意开……

突然间,“鱼雷!鱼雷!”的喊叫声打破了虚伪的宁静,最先发现湖面出现异样的是一艘大渡轮上的苏军士兵。对于这个内陆湖泊而言,“大渡轮”也就是载运两三百名乘客和几十吨货物的船只,但在这支成分复杂的船队中已是鹤立鸡群了。看到鲨鱼般的潜行物体疾速靠近,既来不及躲避又不具备抗打击能力的渡轮上,苏军官兵们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手中的枪械上,几秒之内,手枪和冲锋枪的火力就爆发出来了,近处水面溅起无数水柱,然而这些普通子弹令鱼雷直接引爆或改变运行轨迹的几率有多大?专家的答案恐怕会让这些试图抓住救命稻草的苏军官兵无限失望。

湖面之下,那艘在秘密仓库停放三年的“海豹”微型潜艇在发射完两枚鱼雷后便毫不犹豫地转身游走了——它们显然不必担心苏联人会把装有声纳的战斗舰艇弄到这里来。作为专为攻舰而设计的双人潜艇,“海豹”配备完成战斗任务最基本的设备,艇体从前向后为蓄电池舱、乘员舱和机舱,艇体上有较大的司令塔,尾部有函道螺旋桨,两条533毫米鱼雷挂装在艇体两侧下方。这种微型潜艇的建造与维护都十分简便,在第三帝国末期工业崩溃的情况下,各船厂仍然建造了262艘这种小型潜艇,相当一部分得以投入实战。它们装有充电用的小功率柴油机,续航能力还算不错,但在大海上的适航性实在差强人意,二战末期244艘次参战仅仅取得了击沉16艘商船的成绩,己方损失高达105艘,多数是因为风暴等恶劣海况而沉没。好在此次是在水流平缓的内湖作战,而帝国派驻瑞士情报部门临时找来的船舶技师也用敬业的工作保证了它潜之能航、航之能归,利用在瑞士生产的轻型鱼雷,它没准能够创造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

第8章 河谷战场(2)

出现在博登湖中的鱼雷没有吓退志在必得的苏联军队,新年之日,两百多艘各式船艇载着相当规模的苏军部队抵达上莱茵河谷北端湖畔。在全世界的注目下,他们终究没有踏上瑞士这片“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而是集中在属奥地利的五公里湖畔地段发动登陆进攻。

之前由苏军驻扎并进行了加固的布雷根茨就位于这五公里湖畔的最东面,它的地形之利是这片战场上理想的观察点和指挥所,林恩的军旗就插在布雷根茨最高的塔楼上,可他本人连同兵团指挥部却不在这里。往东南方向不到三公里即是一座海拔七百多米的山丘,这里山势险峻且植被茂盛,善于构筑坚固工事的帝国工程兵花费一周时间在这里修建了一套地下掩蔽体系,真正的通讯指挥中枢、装备弹药库以及伤兵医疗所皆配置于此,从而避开了苏军战机顽强投入的一波又一波空袭。

前方的隆隆枪炮声不绝于耳,林恩站在地下指挥所的观测口向北眺望,从这里望去,碧蓝的博登湖像大海那般辽阔,不断落下的炮弹使得原本平静的湖面拥有了海的波涛。靠近湖畔的水面随处可见搁浅沉没的船只和各种各样的漂浮物,爆炸物掀起湖中的淤泥,连同阵亡者的鲜血在近岸水域构成了块状、条状的暗色带。湖面上,用于运载士兵的苏军船只仍冒着猛烈的枪炮向湖畔逼近,那些有幸登陆的苏军官兵则被死死压制在湖畔向内不足五十米的开阔地带,那里既没有堑壕也没有堡垒,原有的树木被砍倒运走,缓坡、土丘以及任何可能作为射击障碍物的景观建筑都被悉数拆除,登上湖岸的苏军战士只能借助同伴的残骸躲避迎面而来的枪弹以及纷飞的弹片,形势相当不利。

由六百多名帝国近卫军官兵和千余名自由团战士组成的防御部队拥有缴获和新近运抵的四十多门火炮和一些大口径迫击炮,这些支援火力统统部署在事先构筑的具备一定抗炮击和抗轰炸能力的工事内,较为充沛的弹药储备使得它们从一开始就在给苏军船只和登陆部队制造大麻烦,而尽管靠岸之前就遭击沉的苏军船艇不断增加,后续船艇多数还是能抵达岸边。在登陆作战方面,苏联人的经验虽然不多,但在二战后期还是有成功的范例,再从盟国的登陆经验中汲取一些宝贵经验,琢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登陆方案并不难。没有强劲的舰炮火力支援,苏军航空兵不顾天气影响倾力出击;登陆步兵难以打开局面,运载坦克的船艇紧接着登场了。在无需跨洋作战的情况下,运载坦克的登陆船只性能要求并不苛刻,而苏军在初步夺取滩头之后,第二梯次的登陆部队中就果断投入了多艘坦克运载船,它们外形简练、航速适中,并且得到了登陆船只和炮艇的保护策应。

苏军还在博登湖对岸集结进攻之时,林恩和他的幕僚团队便从外围获得了不少情报,从而做出了有针对性的部署。交战时,良好的观战位置帮助他们及早识破苏军意图,进而指挥己方炮火向苏军的坦克运载船实施拦截射击。在这场斗智斗勇的战斗中,骤起的猛烈炮火令战场上的攻防节奏陡然加速。在四五千米的距离上,瑞士制造的山炮展现出了良好的快速射击能力,而自由兵团从这一带苏军据点缴获的大炮数量尽管不多,威力可要比山炮高出一截。在明确的作战指令驱使下,防御方的野战炮和山炮进行了将近一刻钟的强速射,而随着苏军第二梯次的船艇逐渐逼近湖畔,守军部署于前沿和纵深阵地的轻重迫击炮也开始发威,近岸处短时间内居然出现了炮弹雨点般落下的壮观场面。在如此高强度打击下,苏军受创船艇数量猛增,而且它们多是结构上不具备抗打击能力的民船,一发近失弹就可能让它们大量进水而致倾覆沉没,而那些通过火车运来的小型军用舰艇的情况只是略好一些,薄薄的装甲只能抵挡子弹和弹片的侵袭,若是被中等口径的炮弹直接命中,轻则减员,重则失去战斗能力。

拦截性炮击终究只能起到一定的拦截作用,渐渐的,第二梯次的苏军船艇抵近枪弹横扫的湖畔区域,那些离船登岸的苏军步兵面临着与之前一批同伴相差无几的境地,许多人双脚还没踏上陆地就倒下了,冲上湖岸的士兵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四五十米的湖畔区域几乎被这些勇敢战士的尸体铺满,这触目惊心的场面任何人看了都会感到震撼,然而那些g-42和苏制德什卡重机枪的操作手仿佛来自地狱,弹链打光了一条又一条,脚下早已堆满了弹壳,他们却不知疲倦地重复着射击动作,将死亡的弹雨倾泻到每一个敢于起身向前的苏军官兵身上。

杀戮将战斗又一次推入高潮,而在林恩的望远镜中,几艘船舱里能够看到坦克炮塔的苏军登陆船终于抵达湖岸,它们并不像盟军的坦克登陆舰,前部挡板可以完全放倒。里面的苏军坦克就像是爬坡一样缓慢沉重地驶出登陆船,它们的身影刚一出现,凶猛的炮火便砸落下来,等到炮弹爆炸形成的尘烟散开,一辆辆体型宽厚的坦克带着狰狞面目碾过满地残骸……

is-3,近两年来在欧陆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苏军重型坦克,被盟国装甲兵和步兵们称为“苏联的虎王坦克”,拥有极其坚厚的装甲和超强的火力,尤其侧面和后部的全面防护使之成为比德国虎式和虎王坦克更难击毁的目标。因为之前已经得知苏军重坦克团抵达博登湖北岸地区,林恩对这些苏军重型坦克的登场毫不意外,可即便身处几千米之外的指挥所,他也能感受到前方官兵目睹is-3出现的心理震撼。仅凭普通火炮和反坦克火箭弹很难击穿这些大家伙110毫米厚的正面倾斜装甲,若只是打坏履带,它们在不足千米的交战区域内依然是令人生畏的固定火力点!

在三辆is-3和两辆t-3485的直接支援下,一直受到压制的苏军登陆士兵得以向内陆方向推进了,在这战场形势急转的关键时刻,为防守一方扮演英雄角色的并非在前一阶段战斗中大显身手的帝国山地战车,事实上,豹式坦克的75毫米炮只有在极短距离上才有可能击穿is-3的主要装甲,而这两种颇具代表性的坦克也从未有过战场交锋的机会。伴随着奇怪的呼啸声,一个周身洁白、拖着明亮尾焰和滚滚灰烟的物体出现在守军阵地后方,乍看起来它像是一枚普通的反坦克火箭弹,然而目睹者很快意识到它的体积比已知的任何一种反坦克火箭弹都要庞大,甚至超过了苏军的大口径火箭弹。刚开始的时候,它的运行速度并不很快,轨迹也并非笔直,中途居然出现了明显的晃动,可就在一转眼的时间里,它的速度成倍提升,且准准地奔着一辆苏军重型坦克而去。在苏军坦克乘员和周围的步兵们能够做出任何有效反应之前,它径直命中了坦克正面,迸发而出的火球瞬间吞噬了那辆坦克的前半部分,振聋发聩的爆炸声强过于此前任何一种火器发射的炮弹。在人们的思维转过来之前,又有两个完全一样的“超大火箭弹”带着同样的声响和尾迹出现了,它们就像是长了眼睛一眼,从两千多米之外飞来仍能准确命中行进中的苏军坦克,而当烈焰硝烟一一散去,三辆is-3只落得相同的下场——留在原地的残骸就像是内部弹药发生殉爆的战车,肢体扭曲、面目全非。

登场还不到五分钟的战场中坚遭敌方神秘武器摧毁,苏军登陆部队的士气顿时受到了打击,而防御方的机枪火力也顺势爆起,埋伏在前沿阵地上的反坦克手们趁势利用单兵反坦克火箭弹集中打击余下的两辆t-34,它们的防御力其实并不比is-3差到哪里去,但战局已经无可逆转,其中一辆很快被打坏了履带,更多的“巴祖卡”火箭弹呼啸而至,最终将它变成了一摊废铁,另一辆独木难支,缓缓撤到湖边掩护后续登陆部队,履带下留下两条醒目的鲜红血痕……

由地空制导火箭改造成为反坦克武器可不是林恩的专利,早在帝国军队全面占领特隆姆瑟之前,帝国大本营就根据战略计划制定了相应的武器发展规划,制导武器显然符合帝国高层以少敌多、以弱敌强的现状和思路。得到盟军的暗中帮助后,帝国方面在向欧陆运送作战人员的同时也拆卸运来地空和反坦克发射器各五套,并配备地空制导火箭弹30枚、反坦克制导火箭弹60枚,仅靠这有限的先进武器显然不足以抵挡苏军的正面进攻,但结合精妙的作战策略,关键时候仍能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效用。

第9章 河谷战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