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页

转念之间,宛若火山喷发的巨大轰响声汹涌袭来,这些荷兰农舍的窗玻璃果然无一幸免,天色原本已经暗淡下来,外面的世界顷刻间会转到了白昼,强烈的光线经过木地板折射仍然亮得刺眼,虽然这一切只持续了片刻,经历过残酷战斗的士兵们能够体会它的真实威力。

爆炸的声光刚散去,不论是阁楼上的指挥官、观察员和参谋士官,还是埋伏在农舍、仓库里的各战斗小组人员,无不急促地想要知道爆炸的结果,因而这特殊的战场上出现了突然的沉寂——依然只是片刻的时间,车队前后没有被直接摧毁的部分军车因为紧急刹车和闪避而发出刺耳的吱呀声,至于硝烟弥漫之处,隐约可见两辆黑色的轿车形同废铁,桥梁那边的荷兰守军们则是趴的趴、蹲的蹲,一个个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雨未停,清风送至,硝烟淡薄。炸药起爆时,车队中部正好位于爆炸区域的中央,这里不仅是15吨烈性炸药,经由爆破专家们安排,垒砌沟渠的石块和水泥块也发挥着如同手榴弹预制破片的作用,7辆轿车显然都受到了爆炸冲击,但并不是每一辆都像最中间两辆那样扭曲变形、惨不忍睹,有的车窗全碎、车身坑洼但是车辆主体完好,很难说里面的重要人物是否受到了硬创伤。是发动后续攻击以增加绝杀概率,还是趁着荷兰护卫部队不知攻击者身处何处而迅速撤离现场,编遣战队的行动指挥官面临着至关重要的抉择,而这位小山羊胡子用实际行动展现了自己果决的风格。爆炸发生后不到半分钟,他下令攻击,瞬时间村庄枪声大作,双联装的g42以惊人的射速向公路上的目标倾泻“金属风暴”,美国人制造的“巴祖卡”火箭筒纵横沙场数年,终于在这个离奇的时刻被用来攻击己方的高级将领,而50毫米口径的苏制迫击炮属于苏军步兵连最典型的火力支援武器,和德军同口径迫击炮一样,它们轻便灵巧,射程近、威力小,在“熟练工”手中能够发挥强有效的压制作用……

盟国驻欧洲司令部将领和荷兰王室成员途中遭到袭击的消息传到德国驻荷兰大使馆时,几乎每一张脸孔都反映出了巨大的惊愕,唯有少数几个足够沉稳的人还能够保持冷静,冯·梅恩男爵就是其中一个。确定了消息的真伪,他迅即将大使馆人员分为三组,一组留守联络,一组负责保护和安抚侨民事宜,第三组则赶去距离阿姆斯特丹不远的事发现场参与救援。

当年轻力壮的同僚们自告奋勇前去救援,林恩冷静地选择了留守。一方面,抵达现场未必就能知晓大人物的伤亡情况,另一方面,他毕竟是袭击行动的总负责人,如果行动部队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难题,关键时刻还需要他来拿定注意。

接下来,冯·梅恩男爵驱车赶往荷兰政府。雨中,自愿充当救援者的人们把大使馆里能够找到的急救药品和医疗用具装上汽车,看着这些人忙碌的身影,林恩很好奇他们究竟是为了争表现呢,还是出于单纯的人道主义想法或者有其他方面的考虑,但这样的安排多多少少能帮德国政府洗脱嫌疑,也算是好事一件。

第82章 妖媚人间

当夜空突然间光焰闪动之时,林恩正好坐在朝北的窗户前。彼时乌云完全遮蔽了星月之光,用肉眼就能看到极远处的爆炸场景。顷刻间,无数燃烧的碎片以礼花般的美妙弧度纷扬四散,从方向上看,那应当是荷兰人围海造田形成的艾瑟尔湖上空。紧接着,林恩又在夜空中捕捉到了第二枚地空导弹的奇妙身影——由于“莱茵女儿”通过无线电操控,为了方便操作人员确认它运行中的实际方位,翼尖位置安装了类似曳光弹的发光装置,故而隔着很远的距离都能够被观察到。虽然它那闪烁的光耀只比最黯淡的星辰明亮那么一点,其中所蕴含的技术能量却是巨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攻击者的操作远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但被攻击者茫然无措的心态更甚。结果,接连两枚低空导弹分别击中了当空飞行的飞机。在爆炸的光焰中,林恩还目测到那附近还有好几架飞机在飞行,他虽然无法判断导弹是否干掉了真正的目标,心中已经萌生出一种奇怪的感觉:这是一个将星陨落的夜晚。

最大的不幸者会是乔治·马歇尔,美军的头号军事战略家,西方盟军中的关键人物,还是功勋卓著、本已退役又在关键时刻复出并顶替蒙哥马利和亚历山大担当参战英军首席指挥的英国元帅布鲁克,亦或是那个在国际上名气并不算太大的法国将领,而哪个国度又该在今晚啜泣,直觉并没有向林恩提供答案,但这谜团也没有持续太久。混在外交行列,林恩的“视觉”与“听觉”比起从前来有了飞跃性的提升,他当晚就得到了可靠的内线消息:英军元帅布鲁克在车队遇袭时就身负重伤、当场不治,马歇尔与荷兰王室成员同乘一车,他当时虽只是受到冲击而受了点无关痛痒的皮外伤,但在原路返回阿尔克马尔机场后,居然坚持连夜返回位于波兰的司令部,而尽管专机得到了一个中队的战斗机掩护,并且选择了一条理论上非常安全的航线,可飞机刚起飞不久便为人们根本没有意料到的地面火力所击落,专机上的驾乘人员无一幸免,另有一架护航战斗机被击落,飞行员当场阵亡的可能性非常高。

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英国陆军元帅布鲁克,这算得上是林恩各种预料中战果最好的一个,而除了盟军驻欧洲司令部的一二号头目外,此次抵达荷兰进行军事访问的还包括美国陆军、陆航和海军的多位高级军官,仅中将以上就有六人之多,另有英国将军四人、法国将军三人、波兰将军三人,这些人随同荷兰王室和政府官员乘车从阿尔克马尔前往阿姆斯特丹,准备参加当晚在王宫举行的欢迎宴会,结果途中遭遇了路边炸弹袭击和猛烈的火力侵袭,马歇尔能全身而退已属运气爆棚,其余人可就没那么好命了。有一多半人要么是在车上被炸死,要么身负重伤情况危急,余下的不少又都追随马歇尔成了空中亡魂。全程下来,仅有两个幸运儿挨了无关痛痒的小伤,一个是法国陆军中将,一个是波兰空军少将。

以事发地定名的“海姆斯事件”对盟国阵营有着非比寻常的震撼效应,所以刚一开始,盟国方面试图封锁消息,情况只为盟军高层以及阿姆斯特丹地区的部分人员所知,但和以往一样,这一事件的详细内容很快籍由瑞士、西班牙、墨西哥等中立国家的国际广播电台向外界公开,偏偏这几个国家的电台因为时常爆出猛料而获得了较战前有了几何倍数提升的收听率,重磅炸弹立即引发舆论狂潮。面对外界的广泛质疑和抨击,美国总统杜鲁门只得再度含泪发表悲情演说,然而从珍珠港、纽约到现在的海姆斯,哀兵的效果正在一次次衰减。在美国国内,民众对这位罗斯福继任者的治国能力产生了质疑,军队也在责怨高层的军事决策。类似的剧目还在英国上演,民众愈发怀念那位铁腕、独断、横蛮但堪称“伟大”的战时首相丘吉尔,组建新内阁的呼声高涨,艾德礼内阁再度卷入了凶险漩涡……

“海姆斯事件”发生之后,荷兰军队以及盟军的特遣部队迅即在荷兰境内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搜捕行动,一时间从阿姆斯特丹到默默无闻的乡间村落到处鸡飞狗跳、人心惶惶,数以百计的嫌疑人员遭到逮捕和审讯,机场、港口、铁路受到了严密的控制,本国人和外国人只允许进入荷兰而不得擅自离开,人们对陌生面孔的高度警惕亦使得政府、企业的外联公干活动基本停止,就连莫尔机械公司的生产运营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但不论是真正的幕后策划者林恩还是执行袭击任务的第7编遣战队官兵们都成功的“逍遥法外”了——林恩以外交官身份为掩护仍能在荷兰境内自由活动,操纵地空导弹击落盟军飞机的行动人员当晚搭乘小艇脱离危险区域返回莫尔公司,布设路边炸弹并以凶猛火力实施了补充攻击的战斗人员也利用夜幕掩护西撤至海岸,在那里登上了事先安排好的快艇飞速逃往比利时,然后从比利时经陆路辗转返回德国。

盟军这边后院失火,整个夏天都过得非常糟糕的苏联人岂能轻易放过机会,恰逢天公作美,东欧地区迎来了持续降雨天气,占尽优势的盟军航空兵出击效率锐减,在战略上受到压制的苏联军队很快有了大动作:他们一面在立陶宛北部地区止住撤退脚步转身迎击盟军进攻部队,穿插进行着中小规模的战术反击,并且利用夜战的机会对建立在立陶宛港口的盟军补给点进行了强势突击,一面以大量步兵协同机械化兵团在白俄罗斯西部发起钳形反攻,久未现身的坦克军、机械军出现了在关键战场上。此前连续两次遭到苏军局部反击围歼,盟军官兵们都落下了心理阴影,遇到这种情形唯恐第三次被对方包了饺子,北线和中央战线的作战部队纷纷向后退却,而意图“解放”乌克兰的盟军部队本已推进到了距离基辅不到两百公里的日托米尔地区,由于北线和中央战线友军的大踏步后退,他们只能放弃唾手可得的胜利疾速往波兰后撤,苏军没怎么费力气就收复了之前丢失的大片土地,还士气高昂地咬着盟军部队穷追猛打,短期之内就在战略态势上实现了惊天大逆转!

“海姆斯事件”刚刚摧残了盟国民众的神经,“基尔事件”也接踵而至。在林恩眼中,这是趁胜追击的关键决断,但站在盟国的立场上就属于祸不单行了,而德国军民也来不及庆幸本国的军事将领没有蒙受美英等国那般惨重的损失,“基尔即将遭受核打击”的爆炸性消息就让他们狠狠吃了一惊。自从德国建立海军以来,基尔就是德意志民族蓝水梦想的出发点,它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两个军事帝国对海权的渴望与努力,亦见证过德意志民族在战舰建造技术上的成就——德弗林格级、国王级、巴伐利亚级、沙恩霍斯特级、俾斯麦级,这些响亮的名字皆以基尔作为海军母港。两个试图通过战争改变世界格局的帝国最终的结局都是失败,日耳曼人对霸权和空间的欲望之火也渐渐熄灭,基尔俨然变成了失落梦想的代名词,但如果苏联人因为基尔驻扎了盟国舰队而动用摧毁性武器,对德意志所剩不多的自尊心将是难以承受的打击。在媒介的有意为之下,人们很容易联想起旧日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遭到原子弹轰击后的惨象,无数古朴而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消失了,数万卷入战乱而未能及时逃离的居民(尽管他们只有一少部分是德国人)送了命或是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而且那还是在爆炸点距离港口尚有数海里之远的情况下。若是基尔也陷入同样的炼狱,不仅当地的十万民众和久负盛名的造船厂、大型船台难保,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大部分区域都将受到波及,这关系到近百万人口的安危,更是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先兆。在无言忍受和据理抗争之间,在北德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复兴党发出了第一声呐喊:盟国海军离开基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