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页

此时在乌克兰东部的晴朗夜晚,苏军的攻势如刚刚出弦的箭矢惯性十足。在坦克和机械化步兵部队通过之后,苏军的步兵师和重炮部队紧随着穿过破败的盟军防线,每一张面孔看起来都是乐观积极的。尽管夜间行军禁止唱歌和高声喧哗,可军官们积极的口号和队伍中时不时响起的哄笑声仍衬托出了官兵们的心态,这一刻人们仿佛又回到了1945年,不论敌人的抵抗有多么顽强,他们都在一步步走向胜利的终点。这一次,以美英为首的盟军虽然拥有强大的海空军和炮兵部队,他们的士兵却远没有德国党卫军那样难缠。在一线的许多阵地上,美军和英军官兵他们就像是1917年被英国坦克吓坏了的德国士兵,面对成群结队的t-34缺乏死战到底的勇气。很多部队只是用反坦克炮和反坦克火箭筒进行了初步的抵抗,一旦意识到敌人无可阻挡,他们便会选择撤退或是投降,而美军和英军的坦克手们都对苏军装甲部队的作战方式感到惊讶,他们或许从未料到一辆威力强劲的中型坦克能够以猎豹般的身手出现在自己的侧翼甚至后方,而让德军官兵无可奈何的“黑色死神”——伊尔-2强击机,在昼间战斗中也毫不手软地蹂躏了盟军装甲部队。

阵阵枪炮声从不远处传来,临近岔路口的路旁停了一溜儿卡车,头戴苏制钢盔的士兵们正将卡车拖曳的火炮转向挪位、设置临时的发射阵地。在指挥官的号令下,一支向西行进的步兵队伍也在路旁停了下来,士兵们沉着冷静地在旁等候,看着后面的友军部队从眼前的道路上经过。天气虽有些热,但队伍中没有人擅自解下装备、脱下军靴透气。不多会儿,指挥官带回了具体的作战命令:在炮兵的支援下消灭附近一支据险固守的英军部队。进攻命令一下,队伍中的尉官和士官们迅速整队点数,由于是攀山进攻,士兵们遵照命令卸下口粮袋和备用雨靴。就在这时,近处的大炮开火了,咚咚的轰鸣声仿佛战斗的号角,炮手们以干练的动作进行调整和再装填,此时往远离道路的方向看去,能够清楚看到远处的山峦之上跃起了连片的光焰。

一阵炮声消去,率领这支步兵队伍的指挥官,一个瘦高精练的中年校官跳上路边的岩石,朝即将投入战斗的士兵们高喊:“苏维埃的战士们,为了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和亲人,消灭这些帝国主义侵略者!前进!前进!”

列队待发的士兵中间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乌拉”声,这一句呼喊将不朽的战斗意志和对侵略者的愤慨凝聚其中。内外交困的环境没有摧垮他们的精神,持续猛烈的轰炸没有削弱他们的意志,所有的艰难险阻都是对身心的又一次锤炼。他们昂首挺胸,他们阔步向前,他们对占据着地形优势的敌人充满蔑视,他们将义无反顾的用血肉之躯打开通向胜利的路途。当己方的大炮第二次发出轰鸣时,担当主攻的队伍开拔了,士兵们列着单线纵队进入山林之中,那些肩扛重机枪和迫击炮部件的大个子们脚步一点也不比同伴们慢。

第11章 添油加醋

在没有高技术侦察卫星也没有可视直播的年代,人们无从观察到数百公里外正在实时发生的事情,充其量只能通过无线电波传来的第一手信息进行揣测、想象,这样就难免会有主观思维影响客观推断的情况出现。盛夏时节,在凉爽的北欧之地,大德意志帝国的“避难所”秘密基地,帝国近卫军的将领们便是这种方式推演发生在欧洲大陆的激烈战事。沙盘上双方战线和主要部队的位置有些属于当天截获的信息,有些则是两到三天以前的状态,面对如此错综复杂、有虚有实的战场信息,就算是思维敏捷、才能出众的隆美尔也难以对战局的发展作出精确的分析与判断,更没有人说得准美军是否会动用原子弹以及何时何地何等数量。基本上,帝国的将领们皆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在看到这场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大战,只有屈指可数的人可以作为例外。

林恩是其中一个,也许是仅有的一个,而他那独特的思维主要源自两大因素:与众不同的时代观念,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在战场上,他不是一个彬彬有礼的骑士,只要能够赢得胜利且为了赢得胜利,坑蒙拐骗、残忍杀戮也在所不惜;在生湖中,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绅士,为了达成目的可以采用任何他认为可行的手段,甚至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战略上,他在一次又一次的险胜中逐渐形成了热衷冒险的倾向,宁可走不寻常路也不愿坐等机会,此时以美英为首的西方阵营虽然已经跟苏联交手,但双方因误解而产生的仇恨还远没有达到非一方覆灭战火不熄的程度——纵观战争爆发以来双方的军事策略,林恩敏锐地察觉到了双方皆有意识地预留了余地:美英轰炸对莫斯科“手下留情”,地面进攻更是缓慢的像是老妪,而这次苏军固然找到了发动反击的理想时机并准备断盟军一臂,但他们没有摆出拼命三郎的死磕架势,而仅仅是想让盟军知难而退,最终以谈判的方式坐下来解决这场争端。

“道理其实很简单,我的元首!”带着自己的新策略,林恩向元首汇报时如此解释道,“西方盟军最大的担心在于苏联掌握核武器并率先用在了战场上,而苏联人明明知道挪威海的核爆炸是别国所为,他们对盟军自导自演这出把戏只是持怀疑态度,前期在北欧的行动说明他们同样在怀疑我们的存在以及挑拨行为,他们目前的计划很可能是让美英等国的军队在战场上遭致一场惨痛的失利,围歼俘虏他们几十万士兵,重挫他们的士气,然后在有利的形势下利用第三国转达停战和谈的意向,美英政府会因为这样的失利而蒙受巨大的压力,接下来很可能会接受苏联的谈判建议,共同努力解开拉斯阿莫斯遇袭、斯大林遇刺以及挪威海核爆等一系列谜题。”

元首观点鲜明地推断:“俄国人一贯鲁莽自大,他们怎么会忍辱和进攻者协商谈判?我觉得他们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彻底打垮盟军,收复失地并进占中、西欧诸国,一直打到英吉利海峡。”

林恩耐心辩驳说:“若是斯大林或是性格与之相近的人统领苏联军队,这场战争还可能会以坚决的方式打下去,现在执掌苏联军政大权是一群人,他们彼此存在分歧乃至矛盾,因而很难作出这种需要极大魄力的决定,何况那群统领军队的元帅也很清楚,他们的空军目前是无法和西方盟国进行全面对抗的,没有制空权,陆军再强大也是枉然。除非盟军犯下致命的错误,否则他们是不可能打到英吉利海峡的。”

元首思量片刻:“依你的意思,我们应该想办法让双方更为仇视对方,制造不可调和的矛盾?”

“元首不愧是元首,一下子就点到了我苦思许久的关键所在。”林恩故作轻松地笑了笑。

元首之所以是元首,绝不会轻易被他人左右了想法。面对林恩的称赞,看起来更像是六旬老者而非处于政客巅峰年龄的阿道夫·希特勒猛地伸出右拳:“用原子弹砸美国人心理上的软肋!”

和聪明人说话往往能够省下很多解释沟通的力气,林恩同样攥指为拳:“是的,我的元首!直击敌人的要害!”

凌晨据说是元首每天精神最好的时段,只是除了贴身近侍,其他人很难找到那样的机会进行工作汇报,林恩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距离晚餐一个小时的黄昏,适度的饥饿往往也能够激发人们思维的敏捷性。照这番交谈的情况来看,他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而且看得出来,元首不是完全顺着他的思路往下走,而是以自身的思考来找到通往出口的台阶。

“再制造一场虚假的核爆炸,或是以苏联官方的名义发出一份警告,除此之外……为了让美国政府觉得可信度大,我们还可以考虑动用一些特殊手段,比如动用西班牙的关系。不过,西班牙领袖的性格颇为固执,他只愿意做那些对本国和本民族有益的事情,毫无利益甚至有巨大危害性的他恐怕不会接受。芬兰的关系现在基本冻结,瑞士、瑞典这些传统的中立国家也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