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页

林恩的自译和德译本的对应字句是有差别的,但琢磨一下不难理解意思。隆美尔的目光放在林恩刚才看了很久的广场上,眼下除了海兵潜艇部队早早部署到了外围,陆兵和空兵都悉数窝在基地里待命。其实如果能光明正大的进行防御作战,基地山的防御体系并不比英国的直布罗陀要塞逊色,地理上亦有更多的伸缩空间,但如今帝国近卫军就像是一只吸血鬼,空有神乎其神的战斗技能却无法在阳光下施展分毫,优势和劣势都是极其鲜明的。

沉默良久,隆美尔突发感慨:“如果苏联军队登陆之后一鼓作气冲到这里,我们就输了,彻底输了。你会选择投降还是自裁?”

这是一个完全合乎逻辑的推测,如今整个帝国的命运就寄托于那装载了一千两百多吨烈性炸药以及44公斤浓缩铀爆破潜艇上。根据核物理专家们的计算,维持链式反应所需要的裂变材料有一个最小质量,即临界质量,低于这个质量则链式反应不能继续。以美国前后试验及使用三颗原子弹的情况来看,最常用的铀235临界质量应超过120磅,钚239的临界质量大大低于这个数字,但它的提炼较为复杂,目前帝国集中全力进行分离的仍是铀235。对于来自21世纪的林恩而言,这一理论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他非常清楚,目前所有的浓缩铀集中起来距离临界质量的最低值还差了很远很远,但可以利用当前人们在认知和测定手段方面的局限性来一次“伪核爆”,用超大量常规炸药和少量浓缩铀制造出一枚能够以假乱真的“脏弹”。

“我不会投降,也不会逃跑,如果可以的话,我宁愿在战斗中死去,然后进入下一个轮回。”林恩说道,“东方人是讲究轮回的,长官,您信轮回么?”

隆美尔没说信或者不信,而是低头看着自己的手:“如果可以再活一次,我不会再选择军人职业,当个农夫、教士或者城市里的小职员,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享受别样的人生乐趣。”

这不正是自己来之前所过并且感到失望和厌倦的生活方式么?林恩愕然一笑:“如果上帝让您选择下一辈子生存的难度模式,千万不要过分自信地挑战最高难度,您十之八九会后悔的。”

隆美尔似乎没有把这种忠告当成一回事,在希望尚在的情况下,他也不愿意就这个虚无的问题谈得太多。这位穿戴整齐、衣装笔挺的元帅顺势看了看表:“决定命运的时刻应该快到了!”

林恩同样看表:“是啊,快了,生存或是死亡,就在这弹指一挥间决定。”

(第二卷 不灭之心 完)

第三卷 重归征途

绝地反击的胜利为沉沦帝国创造了生存的空间,信仰的坚守获得了回报,勇敢的战士们将从寒冷北方出发,以加倍的努力弥补过往的缺失,带着崭新的姿态重新站在世人面前,聆听万众欢呼……

第1章 乱世英豪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军事史学家、国际政治学者以及评论家都致力于研究1946年4月24日挪威海那一声惊天巨响给世界格局与历史进程所带来的影响。有人说,那场不是核爆胜过核爆点燃的不过是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苏维埃政权的敌视和畏惧,他们见识过社会主义浪潮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的惊涛骇浪,他们害怕意识流以无可阻挡之势越过那些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沁入他们的社会;有人说,东西方阵营本来就是相互猜忌、相互盘算的,二战之初双方都想利用纳粹德国这柄锋利的战刀去削弱甚至割下对方的头颅,好在最后一刻坐收渔翁之力,只不过阿道夫·希特勒领导下的第三帝国酝酿出了攻击力超乎想象的闪电战,既让西方世界深陷困境,也让东方强者遍体鳞伤,两者的合作只是从生存抗争的角度出发找到了相同的利益,它们的关系就连最基本的联盟也算不上,战争还没结束就开始了明争暗斗,战争结束后当即一拍两散、重新站回到了意识形态的对立面。

学者的研究缔造了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学术格局,也发掘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费解的疑团。尽管好奇心能够驱使人们发现未知的新世界,但真相浮出水面的速度往往比人们期盼的要慢得多,战火硝烟则是说来即来。1946年4月25日,在珍珠港遇袭后罗斯福总统发表全国讲话的未知,杜鲁门向美利坚国民公布了美英联合舰队在欧洲海域遭遇沉重打击的消息,美国单方面损失舰艇2艘、受损5艘,超过300名官兵阵亡,数千人不同程度受到核爆的冲击和伤害,英国方面的损失则是两倍于此,而让人感到义愤填膺的是,这支联合舰队奔赴挪威海域肩负的是友好、和平的监督使命,并且事先向苏联方面作了通报,但苏联人在核爆后却宣布己方在公海进行核试验并没有任何针对性,只是美英舰队恰好进入这片海域,还大言不惭地号召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联合起来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军国主义作斗争。基于这一系列极端恶劣的行径,苏联方面又提出了自相矛盾的辩解,美国决定向苏联提出最严厉的最后通牒,要求苏联立即从挪威撤离全部军队和舰艇,全面停止核武器的研究和生产,接受国际社会联合调查人员进入苏联检查核武器项目设施,并就挪威海域核爆事件承担全部责任。

同一天,英国国会亦通过了向苏联发出最后通牒的决议,通牒的内容和美国方面的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苏联在中欧驻军数量立即缩减一半”的附加要求。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亦发表了全国广播,公布了英国皇家海军在挪威海核爆炸中的具体损失情况,强烈指责苏联方面所谓的“公海核爆试验”根本就是针对美英舰队而来——经过现场官兵的指认,爆炸中心恰恰位于舰队中部,再巧的巧合也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程度。至于说苏联政府随后自食其言的论调,完全是想要混淆外界视听、将责任推卸到他们一手杜撰出来的所谓第三帝国残余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