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页

不多会儿,悄然走开的沃夫鲁姆回到林恩身旁:“他们果然没有走远,熄了灯在暗处窥视。”

林恩嘴角微微上翘:“瑞士人的智商果然是不可低估的,只可惜他们的眼光过于狭隘。告诉卡姆,今晚只需要将机器运入厂房就可以了,明后天留一班人看护厂区并修缮屋顶,从26日开始进行室内的体能锻炼,29日再安装调试机器。”

沃夫鲁姆顺从地转身走向火车头方向,林恩叼着小雪茄转头看着车尾那边干劲十足的工人们,这些可不是从瑞士本地招募的普通人。最近一段时间,安德里利用原有的情报资源在瑞士北部和德国之间开辟了一条秘密通道,专门帮助前党卫队和国防军人员逃离盟国占领区潜入瑞士,冯·伯宁这边就负责给他们安排掩饰身份。短短半个月时间,这样的“偷渡人员”就超过了百人,匹菲尔公司收购的新工厂安置了一部分,其余除了需要调养身体的,都将通过“凯撒防务”的正常用工予以消化。按照林恩的设想,“凯撒防务”将在半年内扩大到拥有2000名工人的大型企业,囊括枪械弹药、发动机和各种轮式车辆的制造。

经由沃夫鲁姆转达指令,这群工人的工头——前党卫军上尉、刚刚前从德国潜逃而来的卡尔·斯泰因霍夫旋即有模有样地招呼手下们放慢速度、稳妥为重,而这些工人看起来年龄相差很多,从二十岁到四十多岁的都有,身板也不是整齐划一的魁梧健壮,但他们对于命令的敏感性和服从性则是普通平民难有的。看着这个场面,林恩略有欣慰之感,然而从这些潜逃者口中听到的消息却让他这一阵子常常焦虑难眠。德国投降已有半年多时间,沦为俘虏的德军官兵大部分却还没有获得自由。最不幸的自是那些被送往苏联尤其是在西伯利亚服劳役的,即便能够留在本土接受英、美、法军队管理的情况也很不乐观,尤其是党卫军官兵,往往要从事沉重的劳役且得不到足够的给养。至于在战争结束时以各种方式逃离战线并藏匿起来的,很多都在盟军的搜查和清理中落网,而且这些人大都是党卫队或武装党卫军人员,被捕后通常是丢进监狱等待审判。

不过,笼罩在德国本土的并非是一望无际的黑暗。最近一批从德国潜逃而来的军事人员,以及安德里手下那些潜伏在本土的情报人员,都带来了这样的消息:东西方盟军驻扎在德国的部队在冬季有了较大规模的调动,一些原属德国空军的废弃机场被重新利用,双方部队还在靠近边界的区域开始修建防御工事。在这之前,双方虽然在中欧屯兵百万,却只是按照各自划分的区域活动,顶多是沿着边界修建铁丝网和警戒哨所。在林恩看来,修筑防线是个极其重要的信号,它意味着东西方盟军从各怀心思转向武力对峙。以双方目前的部署和心态,发生武装冲突甚至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还比较小,但随着边界气氛的紧张升温,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施放一些催化剂,历史所没有的一幕也许会破空出现。

第122章 红色抉择

1945年的圣诞节这天,红色苏维埃低调地庆祝了欧洲国家最传统的节日。在位于莫斯科西郊的私人别墅内,苏联领导者斯大林召集了苏德战争胜利的几位主要功臣,包括在正面战场上功勋卓著、声名显赫的“四大元帅”——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和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一手重建了苏联海外情报网络的政治局委员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元帅,以及政治局的几位主要人物。这次非正式会议名义上是共同研讨即将对全国民众发布的新年讲话,但烟雾缭绕的房间里,人们谈话的气氛与普通民众轻松祥和的心态是截然不同的。

“同志们,我们获得了一份极其重要的情报,由于原子弹研究项目的首要人物和主要资料失踪,浓缩铀提炼工厂发生爆炸,美国政府的原子弹制造速度受到了极大影响,直到11月份的时候,他们才重新拥有了一枚可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到目前为止,他们手中的原子弹数量不超过三枚。”斯大林的开场白一贯像是大清早开城门,为接下来的话题定好了绝对主线。

这一次并没有人立即接着说话,政治局的委员们都在等着沙场上才华横溢的战将们开口。

片刻之后,斯大林说了第二句话:“一枚原子弹一座城市,同志们,三座城市的代价,我们应该还能承受得起!”

这话的口吻并不严肃,而且带有调侃意味。此时还不是历史争议人物的贝利亚接着话说:“可想而知,在整个10月份,华盛顿白宫的人们过得该是多么忐忑!”

元帅们还是没有开口,倒是伏罗希洛夫异常严肃地说:“如果一切确如外部情报所表明的那样,美国的军事王牌——原子武器受到了大幅削弱,我们不该感到高兴,而应该慎重地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到底是谁主导了这次袭击行动,又为何要栽赃在我们身上!”

见有两位元帅不动声色地往自己这边瞟,贝利亚忽的一下从位置上站起来:“同志们,我们确实竭尽全力地搜集原子研究方面的人员和技术资料,也在美国开展了一些工作、收获了一些成果,但想想也知道,我们怎么可能冒着挑起战争的风险在美国本土采取最极端的手段?”

一手拿着烟斗的斯大林说:“这点我可以为贝利亚同志作证,我们压根连那样的计划都没有制定过。”

朱可夫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难道真是德国人?”

“传闻并不可信,朱可夫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