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页

林恩调整望远镜观察了许久,始终觉得连蒙带骗的办法在这里行不通——沃夫鲁姆总不至于拿着扩音器喊“我是苏联红军”,让那些建筑物里的苏军士兵们不要开火。于是,他寻思着绕路前行,只是夜幕下的大片城区死气沉沉,看起来哪里都不会有一条直通安全地带的路存在,最终只好把命运交给直觉。等到德军装甲车队完全穿过了苏军的机枪和冲锋枪阻截线,林恩快步返回汽车,招呼散开警戒的士兵们上来。发动,前行,转向,在街口左转,进入了一条深邃的街巷。

一车人默不作声,唯独沃夫鲁姆在这个时候演起了“双簧”:一个人自说自话,还时不时变换音调和语气,仿佛有两三个人在相互交谈,说的偏偏又是同伴们都听不懂的语言。可不得不说,这一招替这些德军士兵免去了很多麻烦,因为街巷两侧的废墟中可以看到不少苏军士兵的身影。昏暗的环境中,vw82军用桶车那特有的外形仍是比较容易辨认的,只不过苏军部队处于攻势,缴获并使用德军车辆是常有的事,何况这辆桶车因为失去车前盖而显得比较怪异,再者,正常人哪会料到一小股敌人居然敢在自己的地盘招摇过市?隐约听到是自己人在说话,莫不抬高枪口予以放行。

接连转过两个街口,林恩已经成功地避开了苏军驻守的那几栋建筑,只是在敌方控制区行进了好几公里,前方终于还是出现了苏军的哨卡,虽然没有铁丝网架和横杆,但两侧都部署有轻重机枪,即便能够乘苏军哨兵不备硬冲过去,也可能被他们的枪弹追杀。别无他法,林恩只好侧过头对沃夫鲁姆说:“我的大明星,再赌一把吧!”

沃夫鲁姆面无表情,须臾,见汽车已经靠近苏军哨卡,他卯足劲吼了几句,已经站出来招手的苏军哨兵愣了一下,当即往后退去,然后立正敬礼——也不知当他看到一群貌似敌人的家伙驱车而过时有什么想法,会严重怀疑自己眼花了么?

事后林恩问起他当时说的什么,沃夫鲁姆很淡定地回答:“快滚开,我们是师参谋部的,绝不能让一个法西斯离开柏林!”

林恩想了想,觉得应该是最后一句话起到了关键性的蒙蔽作用,至于沃夫鲁姆,表演天赋不敢说,但应变能力绝对是堪称一流的。

第172章 险恶之战

骗过苏军哨卡口前行数百米,林恩驾车来到了一个三岔路口,稍稍转弯后朝着正南方向行驶。这是一条宽敞笔直的大路,中间的隔离带还留有景观植物的残迹,那些倒塌下来的路灯本该像巨人一样照亮路面,而从两旁遗留的建筑废墟来看,这里的街区原本是整洁有序且充满现代气息的。

枪炮声密集的市区已留在了身后,不远处也频有激烈密集的枪炮声响起,唯独眼前这条大道空荡而寂静,若不是遍布路面的碎石瓦砾,林恩完全可以在这里跑出vw82军用“桶车”的公路极速。想来也怪,这条宽敞的道路周围已经看不到一栋突兀的建筑,自然不会像先前那些楼房一样成为苏军封锁城区的火力制高点,拥有强大实力的突围者此前不难掌握柏林南部城区和城郊的现时状况,若是一早就选择从这一边撤离,岂不是能减少很多阻力?是因为距离,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答案林恩暂时无从知晓,在没有开灯的情况下,他只能以30公里的时速谨慎驾驶,即便如此,那些体型稍大的石块还是让车不断地蹦跳颠簸,充分考验着德国机械的耐久性能。为了防备那些可能潜伏在废墟中的苏军士兵,一车人依然默不作声,只有沃夫鲁姆哼着他们完全陌生的歌谣。有的没有词,只有轻快悠扬的曲调,有的歌词虽然发着卷舌音,却跟德语截然不同。也许和林恩一样,其他士兵也对沃夫鲁姆这一口流利俄语感到好奇,却又不想种族论的无形氛围伤害到了亲密战友。

若是能这样顺利地一直开下去,林恩倒不介意带着本部人马独自逃离柏林,然而开着开着,冷不丁见一辆同样没开灯的卡车从左边岔路口冲了出来,虽然不至于错身相撞,但他还是迅速往右转向,从而与之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那家伙乍一看还以为是“喀秋莎”,但车厢上装载的却不是多管火箭炮,而是一盏安装在支架上的大功率探照灯,旁边坐着几名苏军士兵。紧接着,从那个岔路口又连接驶出了三辆外形相仿的卡车。它们那略带弧线的发动机罩和驾驶室轮廓具有典型的苏式风格,车厢带有低矮的挡板,上面也都安装有探照灯,车轮则是前二后四的配置。

四辆行色匆匆的卡车,仗着轮胎圈大,在布满碎石残砾的街道上快速行进,一会儿工夫就将林恩这辆军用桶车甩在了后头。望着它们远去的身影发了一会儿愣,林恩突然想起在奥拉宁堡的时候,就是这些苏军探照灯差点要了自己的小命。看它们如此匆忙,莫非是冲着那支突围的德军装甲部队而去?

德军的红外夜视装备即便不是最先进的,也是这个时代率先投入战场实用的夜战器材。能够熟练使用这些装备的德军坦克、装甲车和步兵就像是“吸血鬼”,对发生在黑暗环境下的战斗拥有敌人无可比拟的战斗力,而探照灯、照明弹这些传统的战场照明手段堪称“吸血鬼”的天敌,特别是在有效距离方面远胜过目前的红外夜视器材。显而易见的一点是,一旦这四台大功率探照灯投入战场,德军“夜豹”和夜视装甲车的优势将变得荡然无存,甚至可能为它们所干扰,大幅影响了自身的射击精度,使得战场形势出现致命的逆转。

在自私和无私之间,林恩艰难地做出了取舍——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究竟是直觉驱使,还是心存对命运的期盼。平心而论,劳伦茨·巴赫的潜在安危只是无足轻重的一小点因素,但它确实被林恩考虑进来。

当四辆卡车在前方拐入右侧的岔口之后,林恩驱车跟了上去,并低声招呼大家“做好战斗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