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页

苏军的进攻策略看似完美,然而为了达到尽可能强烈的轰炸效果,他们不得不将原本用于轰炸德国本土的中程轰炸机也纳入到作战序列当中来。这些飞机若是能够像德国空军的作战飞机一样得到良好的保养,那么几天之内连续出击并不成问题,可看似强大的苏军航空部队却并未在1941年初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在残酷的大清洗之后,需要多年培养的技术军官严重缺乏,而且由于整个30年代空军扩充速度过快,现役飞机的修理和保养一直是苏联空军的软肋,以至于从4月1日发动进攻以来,连续的作战使得苏军各轰炸机部队出现了严重的非战斗减员,大量本该执行任务的斐济由于各种故障堆堆积在各处机场,地勤人员虽然竭尽全力,但他们压根没有应付如此场面的经验。

经过了4月5日和6日两天的抢修,百分之八十的苏军一线作战飞机终于能够重新投入作战。在大批地勤和辅助人员的帮助下,这些战斗机和轰炸机分批次从波兰东部和位于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机场上起飞,当第一批伊-16型战斗机从位于波兰中部的德军阵地上飞过时,天刚蒙蒙亮,许多德军官兵还处于睡梦当中,突然响起的空袭警报让他们迅速回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短时间内,部署在德军防线上的高射炮火凌乱无力,这使得紧随其后抵达的苏军单发轰炸机部队能够较为从容地进行低空压制轰炸。

令德军官兵们感到失望的是,己方的航空部队仍然没有如期望中那样及时出现并赶走可恶的苏军战机,而受限于航程和作战部署,第一批来袭的苏军作战飞机也仅仅是向波兰西部区域进行了试探性的攻击,它们随即遭到了严阵以待的德军战斗机迎头痛击——由于德军在波兰中部和西部的机场上仅仅部署了少量的侦察机和战地联络飞机,苏军航空部队没能够像4月1日当天或者德军进攻波兰和法国时所作的那样,将敌方机群摧毁在地面进而真正夺取制空权的作战目的。

几乎是在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然大亮,雨后的空气显得格外清新,然而在刺耳的轰鸣声中,苏军的3000余架各型战斗机浩浩荡荡地从波兰的田野上空飞过,紧随其后的是近2000架单发和双发轰炸机,如此规模的攻击机群是德国空军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不曾集结过的——若不是习惯了这样的大场面,德军雷达站的技术军官们在看到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亮点时,恐怕会误以为是一大片具有干扰效用的雷雨云或是异常迁徙的鸟群!

在从南至北超过450公里的德军波兰防线上,部署着近万门各种口径和型号的高射炮,甚至包括了一部分从法军和英军手中缴获的防空武器,但它们在庞大的苏军机群面前依然显得虚弱无力,看似密集的空中火力网根本无法阻止苏军轰炸机将雨点一般的炸弹砸向德军防线,而在战场纵深,经过调整后的苏军装甲集群正等待着己方攻击机群能够尽可能地削弱漫长德军防线上被选定出来的几个进攻点!

从波茨坦返回柏林后,罗根所乘坐的空军专列并没有停止运行,而是沿着铁路线向东部国境线行驶。在轻微晃动的车厢里,原本应当由施佩勒元帅来担当的职责交托给了真正从军经历还不满一年的人手中,幸而在严谨而认真的参谋军官们协助下,罗根能够跳出传统将领们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一些更为适合战场形势的策略。尽管陆军将领们一而再地通过最高统帅部向空军施压,甚至连凯特尔元帅也认为空军弃陆军同伴们于不顾将大大折损军民的士气,但罗根依然坚持着自己最初划定的空军作战范围——就如同法国崩溃前夕英国人仍然坚持将25个战斗机中队留在本土一样,残酷,却理智。

第57章 空中会战(中)

在李斯特元帅的指挥下,德军出于意料地在波兰中部的临时防线上站住了脚跟,两日来,战况极其惨烈的拉锯战使得这条防线较它仓促建立起来时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蜿蜒的维斯瓦河西畔,一些原本被德军控制的村镇和山丘被渡河进攻的苏军所攻占,在另一些地区,德军仍在河流东岸的固守着几处彼此间或相连或孤立的阵地;曲折而漫长的河流之上,几座受德军控制的钢铁桥梁得以保留,而在另一些河段,苏军的浮桥每天都会被德军的炮火摧毁不少,但勇敢的工程兵们冒着炮火又建立起了更多的浮桥……

在强调机动作战和空地联合行动的战场上,类似于上一场战争的长期堑壕对峙战已经不太可能出现,囤积重兵的攻守双方,终归会有一方做出改变——4月6日清晨,苏军再次发动猛烈的全线进攻。

在德军战斗机并未主动迎战的情况下,浩浩荡荡的苏军作战机群出现在了德军防线上空,它们将所有的愤怒撒在了地面的德军官兵身上,但对于这些富有战斗经验的德国士兵们来说,缺乏制空权并不等于世界末日。事实上,在另一个历史时空的战争后期,他们在东西两线都处于这样的不利境地,除了顽强的意志,各种防空武器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依托!

说德国人是防空武器的始祖并不夸张,最早的高射炮就是他们在1870年普法战争时期发明的。当时普军包围了巴黎并切断了它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法国政府为突破包围,于当年10月派内政部长乘气球成功地越过普军防线,到达距巴黎200多公里的都尔城,组织新的作战部队,并通过气球与巴黎政府保持联系。普军发现这一情况,立即下令制造专门打气球的火炮。很快,这种炮就造出来了,它的口径为37毫米,装在可以灵活移动的四轮车上,由几个士兵操作火炮改变射击方向和位置,以追踪射击飘行的气球。当时,这种炮曾打下了不少气球,因此而得名“气球炮”,它可以说是高射炮的初始原型。

在飞艇和飞机相继出现之后,德国军方为对付飞机和飞艇的威胁,很早就组织人员开始研制对付这些飞行器的专用火炮。1906年,德国的爱哈尔特公司(后来的莱茵军火公司)对“气球炮”进行了改进,设计制造了一门打飞机、飞艇的专用火炮加,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门现代高射炮。这门高射炮装在汽车上,有防护装甲,口径为50毫米,最大射高4200米。

两年之后,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研制出一种性能较优越的高射炮,首次采用了门式炮架和调整高低射界的控制手轮,使火炮的发射速度有较大提高。1914年,德国又研制出一种新的高炮,它采用了装在四轮炮架上的简单炮盘,炮盘折叠起来便于牵引行进,炮盘打开即可对空射击。这种炮盘为后来乃至现代的牵引式高炮所采用。这种77毫米高炮是最早的结构比较完整的牵引式高炮——尽管这些颇有超前意识的技术兵器最终未能改变那场战争的结果,却为德军技术部门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经过二三十年代的蛰伏,随着阿道夫·希特勒的上台,德国开始重整军备,而大名鼎鼎的克虏伯军火所贡献出的第一批“新式武器”就是以88毫米高射炮为代表的各型火炮,其中仅高射炮及其延伸而来的武器装备就多达二十余种,囊括海陆空三军各个兵种!而随后到来的西班牙内战中,尽管交战双方的飞机在速度和升限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但事实证明,高射炮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空武器,尤其是在大规模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对己方城市和防线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视线回到声势浩大的波兰战场上,只见一队队苏军战斗机和轰炸机凶猛地俯冲、攻击,一遍遍摧残着早已是千疮百孔的德军防线。随着在空中爆炸的高射炮弹越来越多,蓝色的天空很快被一片片黑色的烟云抹去了原本的色泽,不断有中弹的飞行器如同折翼的鸟儿坠落下来,为数不多的降落伞花往往被愤怒的德军官兵们当成了机枪和步枪射击的靶子……

“北面!注意北面!”

在一处配有十余门88毫米高射炮的德军防空阵地上,面色沉重的德国军官们已经无法对这些随时呼啸而至的苏军机群进行方位和距离的准确估算。在他们的指挥下,戴着钢盔的德军炮手奋力转动这一门门看似威武的高射炮,炮位上无一例外地覆盖着灰褐色的伪装网,但从炮口喷射而出的烈焰已经确信无疑地暴露了它们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