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页

自古以来,说话的技巧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担任空军航空队的指挥官,勒尔也不是软脚蟹,但他的固执在这里却没有了坚持的空间。接下来,恩斯特·贝克详细介绍了柏林地区的防空配属,罗根则对德国本土尤其是东部的防空准备情况进行了非常简单的总结。

“诸位!”年轻的空军作战部长拿着一根细长的指挥棒,就着挂在墙上的作战地图布置道:

“虽然苏军距离德国本土的边界还有400多公里,但我相信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将是一个关键时期。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依照我们掌握的资料,苏军的伊-15型老式战斗机作战半径非常短,根本无法从乌克兰南部飞到德国东部。短时间内,若是苏军派遣轰炸机袭击德国本土目标,能够担任护航的就只有伊-16和我们不太了解但数量肯定很少新型战斗机。从明天开始,我们继续收拢从波兰撤回本土的作战飞机,并以波兰西部的科沙林-波兹南-弗罗茨瓦夫为界,在这条界限以西实施全天候拦截!勒尔将军,卡姆胡贝将军,请务必告知你们的飞行员,一旦在空中与敌人相遇,尽量将敌人引到我们这一侧,若是敌人逃跑,一旦超过这天界限就不再追击!”

“这真是很难令人接受!”勒尔嘟囔着。

“这是策略,将军!”罗根特意提高了音量,他虽然不是军事科班出身,可穿越之前看了不少关于二战的纪录片,尤其是不列颠空战那整个系列让他领悟颇多,如今德国拥有相对完备的地面雷达指挥系统,苏军的战斗机又格外短腿,恰好来一场东欧版本的“不列颠空战”!

熬到凌晨一点,最重要的作战细节都经过讨论并被确定下来,军衔比罗根高的将领们虽然很不服气,但碍于职务上的隶属关系,他们最终还是接受了空军作战部的安排。在这之后,罗根又连夜驱车前往帝国总理府准备当面向阿道夫·希特勒面陈新的作战方案,不想老大半个小时之前磕了一片安眠药,谁敢在没有紧急军情的状况下把他叫醒?

之前接连喝了几杯浓咖啡,罗根全然没有睡意,干脆在指挥室里看着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作战部长约德尔以及紧急返回柏林的元帅将领们商讨对策。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性,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将领一贯将苏俄官兵看作是红色的狂热战士(其实还没有党卫军狂热),但再狂热的战士也不是铁打的,经过了一个白天的狂飙疾进,数量惊人的苏军进攻部队终于在普沃茨克-凯尔采-塔尔努夫一线停住了脚步,德军占据的华沙和奥尔什丁成了苏军人海中的两座古道,东普鲁士也变成了形势堪忧的半岛——只要苏军从任何一处推进到波罗的海沿岸,那么柯尼斯堡连同周边的要塞区就会落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

对于既定的事实,参加过上一场战争的资深将领们能够较为冷静地看待,没有人去纠结之前的孰是孰非。在防守还是进攻的问题上,元帅们的意见也相当一致:先在波兰西部稳住战线,尽量不让苏军踏上德国本土,等待德军主力从不列颠和法国调回后再行反攻事宜。而在南线,德军应当利用南欧的复杂地形阻击苏军继续推进,在希腊作战的近四十万部队并不直接返回德国或者波兰,而是尽力将苏军逐出罗马尼亚,策应德军在正面的作战行动。

这些讨论虽然算不得有趣,却关系到一场战争的胜负乃至一个国家的存亡,罗根饶有兴致地聆听着,并结合起来揣摩空军部署。不知不觉,距离天亮只有个把小时了,一直呆在通讯室保持和空军部联络的奥古斯特慌里慌张地跑来,在罗根耳边低声说:“雷达发现大量飞机正向柏林飞来!”

第30章 谁主宰夜空

通讯频道里传来战斗指令时,赫尔姆特·兰特中尉正驾驶着一架bf-110-d2型夜间战斗机飞翔在德国东北部的2000米空域,与之一同执行战斗警戒任务的是隶属于德国空军第一战斗机联队第六中队的另外7架夜间战斗机,四架bf-110-d2和三架ju-88-e。

用轰炸机来充当夜间战斗机其实并不是德国人最先想出来的主意,在不列颠空战期间,由于战斗机严重缺乏,英军将一部分速度较快的单发轰炸机改造成了战斗机,用于在夜间抵御德军空袭,此后一些“飞行锅柄”也进行了相应改造,尽管最终没能扭转战局,但还是给了德国同行们一些启示。1940年8月,德军正式组建了第一个夜间战斗单位,即第一夜间战斗机联队。两个月后,从英国北部起飞的英军轰炸机发动了几次夜间空袭,对位于德国西北部的海军基地和工业城市进行了战略性的轰炸,但收效甚微。于是在当年的年底,德军又利用从前线汰换下来的bf-110组建了第二夜间战斗机联队,随后一些经过改造的双发快速轰炸机也作为特殊的夜战单位加入进来。

虽然地面作战指挥部根据雷达基站的预警提供了较为准确的目标方位,但在机载雷达尚未真正实用化之前,夜间飞行想要找到目标,德军飞行员们最初只能依靠机载的fug-16通讯电台进行地面三角定位导航——机群中的导航基准机用机载电台向地面发出一个15秒长的无线电信号,地面无线电基站以此为准对己方拦截机群进行定位,然后迅速推算出机群下一步飞行方向并以无线电通知飞行员,地面无线电导航站的导航半径为1000米高度时100公里,6000米高度时250公里,足以应付初期的夜间防空作战需求,但这种导航方式易暴露己方机群位置,在战术上存在很大的缺陷性。

随着德军逐步将雷达基站部署到德国本土的各个方向,德国空军技术部门又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那就是由地面雷达基站的指挥员通过无线电台不断告知己方机群其位置和高度,进而引导他们步步向目标靠拢,这样的夜间导航方式在理论上能够获得1000公里的有效半径,但由于天气等原因,实际上也只能达到250公里左右!

作为这个飞行中队的长机,兰特中尉的座机就安装有一部fug-25a型雷达信号识别器,它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敌我识别器”,能够较为精确地告知地面雷达基站自己所处位置——并且尽可能缩小天气原因造成的影响。由于容纳了新的设备,两人座舱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一名专职的无电线操作员被塞进了飞行员和机枪手之间的位置,而此时后座机枪手应该被称为“机炮手”,因为原本一挺火力薄弱的792毫米机枪被换成了双联装的20毫米机炮,作为增强火力的代价,飞行员座舱的装甲板减少了一半,飞行速度从590公里每小时下降到了550公里每小时,但如果挂载副油箱,单线航程依然能够保持在1500公里左右!

根据地面雷达基站的无线电通讯指引,兰特摆动操纵杆,使得这架双发战斗机旋即迎着寒冷的北风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带着紧随其后的7架飞机朝着正东偏北方向飞去,速度仪表盘显示的飞行时速是5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