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页

“他们现在有自行建造12英寸以上口径的舰炮的能力吗?”朗奇上校有些轻蔑地问。

穿戴整齐的托维,双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据我所知……目前是没有的!”

“难不成他们打算从那几艘装备12英寸舰炮的战列舰上拆卸主炮用于安森号?”朗奇上校揣测道。

“这已经不是我们要关心的事情了!”托维说。

朗奇叹了口气,这就是所谓的虎落平阳受犬欺吧!

“上校!”托维转过头,盯着朗奇看了有那么几秒钟,“俄国人一走,就通知你的舰员做好出航准备!”

“噢,要出航了么?”朗奇似乎并不觉得奇怪,由于战局的特殊性,停泊在斯卡帕湾中的每一艘英国舰艇都加满了燃料,而且每隔三天都要更新一次补给,确保随时出动的情况下拥有最大自持力。

“嗯!”托维应了一声,却没有透露更多东西。在如今的本土舰队司令部会议上,他总是最沉得住气的那个——恰好与弗雷泽将军形成了互补。

由于苏俄海军的工程师和技术军官先一个星期就已经入住了“安森”号,最近几天,那艘安装简易烟囱的战列舰还进行了试车,结果达到了12节的航速——距离最高28节的设计性能还差很远。尽管如此,考虑到英国岌岌可危的形势,以及目前苏德两国尚未翻脸相向的关系,苏俄政府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它运到北方的摩尔曼斯克港,然后再在那里进行后期舾装。考虑到英国目前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舰炮,苏俄政府准备利用自己的现有装备将它武装起来,甚至已经给它想好了名字:“博罗季诺”号。

由这支小型护航舰队运来的苏俄水兵们登舰之后迅速进入了各自的角色,事实上,苏俄海军目前仅有的甘古特级战列舰原本就是在英国技术工程师们的指导下于俄国本土造船厂建造的,主体构造和许多细节都充斥着英式风格,加上他们无需熟悉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极其复杂的火力系统,经过了两天的短暂磨合以及两次原地试车和一次海上试航,等到大雾重新弥漫北海,他们便急不可耐的启程了——从斯卡帕湾到摩尔曼斯克的海上距离足有3000公里,以12节的航速日夜不息地航行也需要将近6天时间,“安森”号满载燃料足以完成这长途跋涉,反倒是随行的苏俄护卫舰需要中途补充一次燃料!

苏俄的海军官兵高高兴兴地带着前所未有的大家伙离开了北海,或许他们还在为自己的政治胜利感到无比兴奋——要是能够将“安森”号这么一个大家伙变成红色战列舰,苏俄军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依靠陆军一条腿走路的局面;要是从成本方面考虑将它改造成一艘防御力强大的航空母舰,亦符合苏俄海军在北冰洋的作战特性。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们的这笔交易都是非常划算的。

就在苏俄舰队离开斯卡帕湾后,英国人开始密切关注德国舰艇在挪威水道和英国北部水域的活动情况。仅仅18个小时之后,正如他们所期盼的那样,一艘德国袖珍战列舰带着两条驱逐舰离开了卑尔根向西北方驶去,深入大西洋活动的德国主力舰队虽未现身,但想必德国高层和海军将领们都暂时地将注意力转向了北方——趁着大雾尚未消散,由“罗德尼”号战列舰领航、“复仇”号殿后,完工度达到85的“约克公爵”号、80的“豪”号以及基本建成但还无法搭载舰载机作战的“胜利”号和“不挠”号悄然使出了斯卡帕湾的传统锚泊地,目的地,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国造船厂!

第58章 陈仓难渡(上)

清晨醒来,北大西洋的海面上依然是雾蒙蒙的一片,能见度之差,航行于前方的三万吨巨舰亦只是一个懵懂的黑影,站在战舰的甲板上仰头向上,就连白底红条的圣乔治海军旗也难以辨认。

在保持严格行进管制的情况下,由6艘大型舰艇和10艘轻型护航舰船组成的特殊舰队正以15节的巡航速度向西行驶。在甲板和舰舷走动的官兵们大都沉默不语,以至于耳边只有海浪拍击舰体的哗哗水声。

衣装整齐、头发亦梳得十分齐整的皇家海军中将约翰·托维,独自一人在后甲板转了一圈,然后来到了舰桥中部的敞开式观测台。舰长朗奇上校看样子已经在那里站了好几个小时——衣帽上已经沾满了水珠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