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页

在雷声传来之前,见多识广的舰长哀叹道:

“上帝保佑,我们遇到沙恩霍斯特级了!”

听到这个名字,哈伍德并不惊讶,他眯起双眼,右手紧紧抓住身旁的扶杆。当年只拥有六门11英寸舰炮的“施佩伯爵”号以一敌三,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接连重创了“埃塞克特”号和另一艘轻巡洋舰,德国战舰精准的炮火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虽然它最终迫于英国皇家海军的整体优势而不战自沉,可是哈伍德不得不承认,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蛰伏,如今这支德国海军完好地继承了日德兰时期德国公海舰队的长处。至于装备有9门11英寸舰炮、拥有厚重装甲和极高航速的沙恩霍斯特级,哈伍德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要以几艘可怜的巡洋舰与之对抗——至少也要用皮糙肉厚的纳尔逊级或者火力极其凶猛的“胡德”号方有获胜的把握!

片刻之后,德国人的炮弹呼啸而来,近处爆炸的冲击果然让这艘巡洋舰更加剧烈地摇晃起来,白花花的海水轻而易举地冲上了舰桥,狠狠拍击着经过了防弹强化的舷窗。看着东倒西歪的下属们,哈伍德一点都不觉得好笑,对纳尔逊精神的传承让他在逆境中摒弃了心中的恐惧,迅速在大脑中演算了实力对比和作战过程,然后以咆哮的音调命令道:

“传令:埃塞克特和澳大利亚全速向南行驶,以炮火吸引德国舰队的注意!斐济和海王星,全速向东行驶,迫近德国舰队并实施鱼雷攻击!”

夜战条件下,想要打破德国沙恩霍斯特级那甚过于一般战列舰的厚实装甲和该死的细分隔舱结构,大威力的533毫米鱼雷显然要比8英寸和6英寸的舰炮有效得多。然而在这极其关键的时刻,“斐济”号上的通讯官犯了一个算不上错误的“错误”:他们以舰上的信号灯发送命令而不是果断使用无线电通讯——虽说德国人可能通过无线电监听而提前获知英国舰队的战术,但在两艘德国战舰暴风骤雨般的炮火打击下,每一秒的时间对于哈伍德和他的舰队来说都是异常宝贵的!结果就在命令发出之后,领头的“埃塞克特”号挨了当头一棒!

忽明忽暗的海面上,从数百米之外的钢铁战舰上迸发出的火球带着令人眩晕的刺眼光芒,“埃塞克特”号的舰桥、炮塔甚至是舰首划起的水浪瞬间变得无比清晰。

火球一转眼就消失了,随之产生的黑烟也引入了夜的暗色,可是舰队领舰的前甲板依然光亮:它着火了!

深知德国海军光学瞄准仪器之精细,哈伍德虽然大叫不好,心里却立即有了一个新的主意:肯特级重巡洋舰虽然大都在现代化改装中拆除了鱼雷发射管,但服役于澳大利亚海军的“澳大利亚”号却保留了那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十一载岁月对于一艘战舰来说并不长,即便航速较最佳状态时有所下降,它依然能够跟上两艘巡洋舰的步伐。当德国人的又一轮炮击滚雷般袭来之时,哈伍德迅速做出调整:

“埃塞克特”号诱敌,其余三舰全速奔袭,发射鱼雷后并不立即撤退,而是以舰炮全力轰击德舰上层建筑!

这一回,哈伍德看来是决意豁出老命跟德国人拼上一拼了!没准,今晚这一战还能再现普拉特河口的光辉?

第43章 海峡夜战(中)

由于种种原因,雷达理论和运用原本走在世界最前列的德国,军用雷达的实用化方面却不及自己的老对手英国。其实早在1935年,冯·威廉森博士主导下的gea公司就已经建成了第一个能够运行的地面雷达站,3年后的1938年,8部对空探测距离达到60公里的fuo39g型陆基雷达被部署到了德国边界地区。在德国海军,从德意志级装甲舰开始,fuo系列雷达就成了大型水面舰艇的标准配置,以至于在研究了普拉特河口之战后,一些德国海军的技战术专家认为,朗斯多夫上校没有让舰上的雷达开机工作是个相当致命的错误——他本该提前发现对手并及早避开。

历史的种种已然盖棺定论,在如今的德国海军,官兵们对雷达的运用要比开战之处纯熟得多,而“格耐森瑙”号和“欧根亲王”号上都安装着较为先进的fuo-27型雷达,其探测距离超过20公里,能够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搜索水面,并且与光学测距仪安装在一起,通过方位同步感应器和距离显示器引导舰炮对海面上的单个目标实施齐射。

因此,即便没有无线电监听,德国舰队司令官冈瑟·吕特晏斯也能够清楚地知道对手在黑暗中的作战调整。这位穿着深蓝色海军大衣、傲然挺立在舰桥指挥室内的海军将领目光如炬地注视着前方:

“传令:舰队集体左转40度,各舰副炮自由攻击西北方中弹起火的英舰,我舰主炮轰击东北方快速行驶的第一艘英舰,欧根亲王以主炮攻击第二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