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页

赵匡凝详细询问了信使有关泗州大战的详情,信使对作战的过程并不清楚,但却转告了吴王的一句话:若是楚军再有迟疑,恐吴国将支撑不到明年了!

赵匡凝挥手让信使离开,然后陷入了沉思。

十一月初十,赵匡凝亲率四万大军,由邓州而出,直扑东北八十里外的南阳!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国器(四)

江都,吴王宫。

密密麻麻的甲士将寝殿内外团团围住,吴国的文臣武将们立于阶下,个个面色焦灼。

纵横江淮二十年的吴王脸色蜡黄,早已没有了昔日的豪气,和每一个行将枯木的老人一样,浑身无力的躺在床榻上。

连续数次昏迷至不省人事,所有人都明白,吴王就要归天了。

新任淮南留后,杨氏长子杨渥跪伏在榻下,低垂着头,眼珠子左右扫来扫去,一会儿看看身旁同样跪伏着的二弟杨渭,一会儿又用余光扫扫斜后方的十多名武将。此时能够进入寝殿的,无不是吴国位高权重的大将,这些人的态度,将决定自己能否登上那个显赫的位置。

杨渥知道,虽说自己被任命为淮南留后,但并不代表着自己就是王爵的继承者。如今已经不同往时,只有拿到弘农郡王的爵位,才是名正言顺的吴国王储。对于杨渥来说,真正的威胁只有一个,就是身旁年幼的二弟杨渭。

父王糊涂了,二弟才八岁,如何当得起一国之君!

身后的武将里,左牙军指挥使张颢、右牙军指挥使徐温是杨行密的心腹,哪怕杨行密身子骨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他们也始终忠心耿耿,从无二心。杨渥曾经想要拉拢他们投靠自己,却没有成功,这也让杨渥隐隐感到了一丝不妥。

因此,他才将自己的心腹李简、周本、陈章等将以入援的名义调进江都,这三人此刻同样跪在身后,是杨渥最为倚仗的臂膀。

寝殿里已经寂静了多时,只偶尔从床榻上传来吴王撕裂心肺的咳嗽声。也不知等了多久,吴王再次开口:“米志诚……米志诚上前……”

节度判官周隐就在杨行密身旁,低头禀道:“米将军在领兵守城,如今脱不开身,殿下有什么吩咐传话就是。”

米志诚素有神箭之名,为杨行密往来征讨多年,是如今江都城内威望最高的将领,李神福战死后,吴军之中他的地位仅次于王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