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页

李诚中想要的不是简单的“臣服”,那种明面上向他低头,表示愿意听命行事,但实际上仍旧割据的臣服,对于李诚中来说毫无意义。

实际上光化年间之前,王师范就一直臣服于朱全忠,那时候朱全忠的主要作战对象是河东的李克用,没有多大精力顾及缁青,所以当王师范表示与他结盟,以示修好之意的时候,他很爽快的答允了。

在缁青与宣武的关系中,两家明面上是盟友,但缁青方面需要时不时供应宣武军粮秣,宣武需要的时候,还要偶尔抽调几支兵马参战。此外,当形势所需时,缁青还要在舆论上密切配合宣武——比如一起向朝廷上表、或者斥责某家藩镇哪里哪里不对等等。而在缁青地盘上,官员的任命、军队的征募和调动、甚至出兵、钱粮的收缴等等,都是自家的事情,宣武不能指手画脚。

这样的臣服是李诚中不可能同意的,也是有碍于“恢复中央”大业的,不仅张濬不会同意,王师范自己也明白这不现实。

因此,泰山会面的主要协议包括了三个方面。

撤销齐国之号,王师范控制下的缁、青、密、登、莱五州之地重新纳入朝廷管辖。朝廷委任州县官员,按照发令收缴赋税,施行朝廷治策。原有官吏一律等待重新迁转,或是进入学院“深造”后进行分配。

整编齐国军队,将原缁青兵制废除,裁汰老弱后,授予“青州军”番号,一应军制按照燕军体系设定,原有将官暂时留任,待机逐批进入范阳军校或白狼山军校就学。当然,李诚中已经开始计划设立新的军校了,最后这批缁青军官究竟进入哪一所军校,那是后话。青州军同样分为左右两厢,从王氏兄弟中择二人充任都指挥使,但各级指挥部的教化官和虞侯官则由军事参谋总署抽调选任。

对于“齐王”王师范本人,经过仔细考量,李诚中决定不予撤销王爵。今上大封诸侯,除了梁王、荆王、赵王、韩王、晋王(周德威)已经身死外,天下如今还有齐王、晋王(李存勖)、岐王、蜀王、吴王、越王、楚王、汉王、闽王等,不算有争议的晋王李存勖,王师范是头一个归附朝廷的一字王,对于李诚中的天下战略有着很强的示范效应。

故此,李诚中仍旧同意保留王师范的齐王王爵,一应待遇比照玄宗年间亲王例,以保王氏富贵。同时,李诚中还有一个初步打算,在未来的国都内,设立最高等级的荣勋院,让这些受过大唐封诰的王公们继续发挥余热,通过“贵族民主”的方式,实现中央政权框架的相对稳定。

五月底,王师范下令拆除竖立在缁州、青州、密州的大量栅栏堡垒,同时等待着来自朝廷的正式诏书。为了这份诏书,李诚中已经于半个月前离开了兖州,向着大唐的中心地带——东都洛阳行去。

第一百三十二章 中枢之要(二)

去年冬天,外出练兵的天子受了燕军骑兵大将赵霸的羞辱后,心里一直感到很抑郁。他时常夜不能寐,总是在做各种各样的噩梦,然后在浑身冷汗淋漓中惊醒。燕军铁骑的威势反复在脑海中映现,令他感到四肢酸软、全身乏力。

耗尽了国库钱帛募来的三万禁军顷刻瓦解,天子想要重新让他们返回军营的时候,却没那么容易了,到现在为止,也只找回来六七千人,只能够勉强卫护住宫城和外城的几个城门。

这个时候,天子忽然怀念起过去自己想方设法要诛除的中官们来。他想起了当年把他从寿王府中找出来,推上天子宝座的杨复恭,当时很多朝臣不服,想要拥立吉王,是杨复恭让中尉刘季述带兵将朝臣们请到了少阳院中呆了一宿,第二天的时候,朝臣们便承认自己“体貌明粹,饶有英气”。

他还想起了宋道弼和景务修,乾宁年间时,自己被华州刺史韩建劫持了三年岁月,每天晚上睡觉前,宋道弼和景务修都要将床榻摆在自己的寝室外,将门堵死,睡在门外,整夜守护自己的安全。天子当时没太在意,但现在忽然记起,好像那三年里,这两个中官轮流值宿,竟然从来没有落下过一天。

天子又回忆起在凤翔的那段岁月,那会儿日子真不好过,所有人都没有好的吃食。又一次实在饿得难受,他当众发火,说怎么一天才能吃到两个馒头,粥也稀得见不到米粒。当时看见中官们神色异样,于是散朝后自己悄悄跟在中官们后面,等中官们回到偏厢后,自己冲了进去,却发现韩全诲、袁简易、邹敬容、张彦范他们四个领头的宦官正在分食三块粗麦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