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页

当周德威的骑兵开始向东面突击的时候,不少步卒军官带领麾下士卒准备跟随周德威冲出去,但他们怎么可能跟得上骑兵的脚步?转眼间便被赶到的燕军赶回了包围圈中,这一刻,整个包围圈才算真正合龙。

周德威不忍回首,狠下心来催促骑兵不停向前,他也确实没有办法解救包围圈中的部下,先不说以骑兵冲击戒备森严的重步兵大阵是否可行,单是半里外虎视眈眈的燕军骑兵就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燕军骑兵放开了黑鸦军骑兵突围的道路,但并不代表着周德威突围成功,实际上他离安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黑鸦军骑兵的两个侧翼,各有数千燕军骑兵正在伴随着他们前进的方向一同奔行,随时做好了攻击的准备。

周德威深悉骑战,他知道燕军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耗自己的体力和士气,等到自己麾下的黑鸦军骑兵忍耐不住饥渴的时候,才是燕军骑兵发动攻击的时刻。这个过程可能会需要几天的时间,在这几天中,黑鸦军骑兵会在随时随地的紧张中渐渐疲惫,会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忍受饥饿和干渴,燕军甚至不会让自己轻易得到休息——也许今晚他们就会轮番发动袭扰。

所以,周德威并不打算逃很久,被一支骑兵盯上的时候,不管不顾的逃跑是没有用的,他打算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或者是一次恰当的机会,与眼前的这支燕军骑兵展开决战,这才是他突出来的目的,如果顺利的话,这一战甚至能够将整体战局反盘。

周德威选择的路线是先向东走,然后择机向北,与石峪拉近距离。虽然他不认为燕军会留给自己与李嗣昭、李嗣源会合的机会,但至少这是一个希望,也是鼓舞士气的好办法。

情况与周德威判断的基本上相同,当黑鸦军骑兵冲出包围圈后,前路便越行越难。燕军骑兵在两个侧翼频繁的以百骑为单位,迅速驰近黑鸦军身侧,向黑鸦军大队中放出一阵弩箭,然后又迅速驰离。

燕军骑兵的大角度折转方向进行得非常完美,他们的注意力始终放在操纵战马并保持队形上,至于发弩,这个活相对来说要简单得多。与燕军的“伪骑射”相比,黑鸦军则要吃亏得多,能够骑射的精锐毕竟只是少数,又散布在整个五千骑组成的大队里,能够还击的箭矢就显得寥寥无几,大多数时候只具备象征意义。

每一次燕军骑兵逼近的时候,黑鸦军骑兵只能挥动骑枪和骑刀拨打,拨打不掉的则以皮甲硬抗,如此被动的局面导致每一次都会有五六名、七八名骑兵坠马,损失虽小,但累积起来就很可观了。

局面非常被动,如果这种状况保持下去,恐怕到不了石峪,黑鸦军就败了。周德威思虑再三,决定不走了,他要在这里与燕军展开一次堂堂正正的骑战。

周德威将黑鸦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后军,一千五百骑,另一部分为前军,三千五百骑。后军以心腹统领,用来纠缠和迟滞背后的四千骑燕军,自己亲率前军向左翼的六千燕军骑兵冲锋,争取击溃对手,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背后的燕军。

可惜周德威以为眼前的燕军骑兵已经是对手的全部骑战兵力,这一仓促的决定导致了后面战事的惨不忍睹。如果他知道燕军还有一支上万人的骑兵就在左近的话,也许他不会选择立刻开战,或者干脆就不选择骑兵突围——与步卒在一起的话,至少还能坚持更久。

当周德威停下脚步开始整顿队列、布置阵形的时候,燕军骑兵也随之意识到了他的打算,无数的火箭升腾而起,在天空上炸出一团团密集的黑云。

周德威没有顾及敌军的警讯,他义无反顾的下达了作战命令,黑鸦军骑兵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向着当面之敌发动冲锋,另一部分留下阻截后面的燕军骑兵。周德威的冲击目标是对方“耶律”将旗下的那员黑脸大将,周德威听说过他,知道他叫耶律解里,是燕王李诚中最早的骑兵教头,也是这支怀约联军马队的主将。

周德威下令冲锋前还对此嗤之以鼻,离得那么远,召唤友军还有什么用?等你召唤来了,战事也结束了。在他的认知里,燕军召唤的“友军”应当也必然是步卒,不可能再来一支骑兵了吧?要知道,整个河东以骑战驰名数十年,最盛之时也只有不到万骑!他实在无法想象再来一万燕军骑兵会是什么样子,更无法想像一万骑兵发动冲锋是什么样子。

其实已经不用周德威去想象了,他直接跳过了想的过程,亲眼目睹了一万骑兵疯狂冲锋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