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页

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效战国”之策得到了天下藩镇的群起响应,整个大唐的武人们,眼睛都盯向了洛阳,心怀忐忑的期待着将于四月初一举行的天下藩镇会盟。

岐王李茂贞将兵马撤离了陈仓,秦州通往河南的小道解除了封锁,张存敬松了一口气;蜀王下令西川兵不得越过房州,山南北部地区的宣武守将们终于踏踏实实的睡了几天好觉;荆南的赵氏兄弟赶到了襄州城下,他们的到来并不是为了进攻襄州,赵匡凝派使者入城,商议北上的通道;淮南李神福和王茂章也从符离和下邳分别撤回了淮南,他们看到了宣武的诚意,宣武军将吴王二子杨隆演归还淮南,并重邀会盟,吴王已经在考虑派谁赶赴东都了。

除了上党地区仍在激战外,天佑二年的大唐可谓天下承平,就连对峙于绛州城下的宣武军和河东军都相互停止了挑衅,整整两个多月间没有发生过一次交锋。

敬翔力主的效战国之策,除了将宣武从泥泞中拖回来之外,还带给宣武的敌人以沉重的压力。从二月开始,卢龙军高层便明显感受到了这一压力。

李诚中是头一次见到了来自宣武的使者,实际上这位使者并不是宣武臣僚,他只不过是宣武军从东都朝堂上随意指派的一个翰林编撰。使者的家眷被宣武军囚禁,条件是让他走一趟幽州,传告卢龙关于会盟东都的事情。

梁王告诉李诚中,将请天子令封国天下,李诚中可于幽州之北立燕国,建社稷、立宗庙。同时,梁王还“热忱”邀请李诚中于四月初一赶赴洛阳,参与天子昭告大典和诸侯会盟。这无异于宣武方面对李诚中的羞辱,河北之地被割去大半,这事搁谁身上也受不了。

张兴重、姜苗、周坎等卢龙高层勃然大怒,要求李诚中将来使明正典刑。来使很委屈,申辩说自己是被迫而来,此事实在与自己无关。

紧接着,李诚中接到了李承约、高行周和赵霸的陈情书,因为梁王分别向三人派来使者,允诺了魏王、冀王、赵王之位,邀请他们参与东都会盟。也许宣武方面并没有意识到,在卢龙军的体制下,上述三人调不动一兵一卒,这样的分封与玩笑没有什么分别;又或许宣武方面完全明白此事不可能成功,纯粹是挑动卢龙军内乱。

不管怎么说,宣武使者的到来还是吓坏了三个人,其中李承约和高行周亲自赶回幽州,呈上陈情伏罪的辩状,并且将来使五花大绑送到阶下。赵霸则要干脆得多,他直接将来使砍了脑袋,人头送到幽州,陈情书上也只有一句话:“朱氏小儿不知所谓,赵氏永为卢龙将门。”

很显然,在卢龙军体制内,想要行此分化瓦解之策实在是太小看人了,李诚中感到又好笑又无奈。他没有为难这三位来自朝堂的使者——被赵霸砍了脑袋的那个,李诚中只能说声对不住了。三位使者在幽州好生吃喝了几天,还拜会了一番太子李祯,然后李诚中就让他们回去了。

其间,高明博秘密呈送了三份卷宗,正是关于李承约、高行周和赵霸近月行踪的报告。报告中对三人这一个月来每天的行事安排和会见人等都列举详细,显示三人并无与敌私通的迹象。不过高明博在报告中说,调查统计局会继续安排对三人的监视,一旦三人暴露反迹,便立刻拿下,让李诚中不必担心。

李诚中本来就不担心,不过他却开始考虑另一个问题:高明博的权力是不是太大了?在没有授意的情况下监视军中重将,是不是太越权了?调查统计局这一情报机关,是不是有些不受控制了?

仔细想一想,其实后世解决情报机关权力过大的问题,无非就是分而治之:对外军事情报和对内政治安全。于是李诚中开始思考,是不是把调查统计局分拆为两块呢?

高明博肯定想不到,因为自己的“积极主动”,阎王殿下准备削弱他的权力了。如今的高明博正在被海量的情报消息所笼罩,拼命将其汇总和分析,以求理清其中的头绪。

梁王欲请天子令“效战国”,这个东西已经昭告天下,不用去刺探。调查统计局驻各镇情报站反馈回来的,是各镇的应对之道。从二月份开始,一直到三月初,调查统计局收到大量情报人员的紧急情报,通过清理,高明博将其汇总为一篇上报的公文,然后他被吓到了。

凤翔、西川、荆南、淮南、镇海、武威、吴越等等有实力的藩镇都停止了刀兵,都准备参与这次宣武召集的东都会盟,其中还包括与卢龙隐隐交好的凤翔和吴越!除了上述藩镇外,最令高明博感到焦虑的,是河东和平卢两镇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