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页

其实这次撒出斥候幕属于报备性质,因为河东军已经在李小喜入主石后堡以后,将前方宣武军的敌情详细告诉了李小喜,但别人说的东西总不如自己得来的靠谱,故此幽州旅仍然耗费了两天工夫,将长平通道探查了个一清二楚。再与河东军告知的情况相互印证后,李小喜差不多已经对敌情相当清楚了。

长平通道即古长平战场,它的南端就是原来的长平,大唐称为高平县。幽州旅的斥候前出到高平城北上东山时,便无法继续向前,这里已经汇集了大量的宣武军。

幽州旅骑兵营方才组建不久,没有经受过卢龙军正规的斥候训练,虽然按照操典来说,行动方式算得上中规中矩,可毕竟在很多地方还是不够专业的。比如通过对方旗号估算对方的兵力,通过对辎重的运送判断敌军后勤方向,从敌军进出营门的频率推测敌军各处营垒的功能……

当然,李小喜也没有要求那么多,他只需要一个大概的情况就够了,剩下的事情还需要等待后面更专业的部队来负责。

第五十八章 两河轮战(四)

卢龙军兵出滏口陉之前,河东军在上党盆地处于守势,故此仅仅驻扎在石后堡,并没有向南展开任何军事行动。而宣武军因为去年大军后撤的原因,也将曾经一度占领的丹朱岭让了出来,兵力集中在后方高平。

故此,中间的长平通道便一直属于无兵把守的状态之中,如果要套用后世的军事术语来描述,那么丹朱岭就是河东军与宣武军之间的军事缓冲区,两军隔着丹朱岭遥遥对峙。

卢龙军事参谋总署拟定的“两河轮战”方略中,上党行营必须采取有限度的攻势行动,一方面是配合河东军在晋州方向的反击,另一方面要做出南下之势,最好能够收复泽州。而一旦收复泽州,河东、卢龙联军便可沿沁河而下,选择太行陉或白陉出兵太行山外。从太行陉可直接威胁东都洛阳,从白陉则可斜指宣武军老巢汴州,不管怎么走,都占据了战略主动。

因此,宣武军是绝对不能放弃泽州的,这也是梁王耗费十年工夫,付出数万军士代价占据泽州的原因。

作为上党行营前哨的李小喜所部幽州旅,领受的军务包括两点,一是接收石后堡,为行营入驻做好准备,如今这一条差不多已经完成;二是在上党行营的辖制下作战三个月,主要参与一些低烈度的军事行动。

但刚刚晋升卢龙军将军行列之一的李小喜肯定不愿意到此为止,臂章上的那颗星星下面还有一条金丝横杠,意味着他是从五品将军,这条横杠李小喜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他希望通过这次作战,能够把这条金丝横杠去掉,成为正五品的游击将军。当然,如果能够再添一颗星星,李小喜就更乐意了,但目前来看,有些不太可能。

既然卢龙军上党行营的方略是以进攻为主,那么眼前就有一份功劳可以去争取,那就是恢复对长平通道的控制,为行营南下攻击高平扫清道路。

李小喜重新恢复自家姓氏之后,所部亲友乡党也从此与“刘”姓告别,他的左膀右臂刘山青和刘山周二人也改回了自己的姓名,现在叫李青和李周。幽燕保安军目前核定的三旅九营编制中(仅仅是军官编制),李小喜自领幽州旅,下面三个营,前营指挥是李青,后营指挥是李周,李小喜自兼中营指挥。

占据石后堡的第三天,李青带领前营南下,首先占据了土门岭,在土门岭上修建了一座简易营垒,留下五十人驻守。

第五天,前营继续南下,进驻早已废弃的长平村。长平村正当长平通道的咽喉,这里留有一处宣武军的烽火台,有一伙宣武兵值守。前营抵达的时候,宣武兵点燃了烽火,然后转身逃跑。李青命令斥候骑兵展开追击,斩首三级,剩下的都窜入丹朱岭的群山之中,追之不及。

幽州旅前营没有多在长平停留,因为烽烟已起,警讯传了出去,他们抓紧时间继续南下,剩下的四个都兵力于晚间时分抵达寺庄。寺庄与宣武控制的上东山遥遥相望,属于前沿阵地,李青不敢疏忽,一方面飞骑向石后堡禀告,一方面部署寺庄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