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页

斗殴的对象是来自平卢的王师悦和李嗣业。实际上王师悦并非为求学而来,他是王师范的幼弟,年幼时便统兵征战,根本不认为自己要来卢龙学什么军事。李诚中筹备范阳军校的时候,听说李存勖、李继唁和钱元灌都有进军校学习的愿望,于是满心开怀,笑呵呵的点头答应了。当时李诚中还轻描淡写的添加了一句:“这是好事,咱们卢龙应该胸怀宽广,不要怕别人来偷学,我们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外人嘛。河东、凤翔、吴越都来了,我看可以邀请平卢也派子弟来军校嘛,不要拒绝了人家的求学之念。”

李诚中的用意其实很符合后世的“文化倾销”,但他的意思被部下“曲解”了,向来负责卢龙“统战”事宜的韩延徽当即便向平卢表达了这个意思,但韩延徽在传递这一信号的时候,将“派子弟来幽州学军事”和“今年支应平卢军械数额”这两个东西写在了一封公文里,被人继续曲解下去便成为必然。

遣子为质是藩镇之间的惯例,王师范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卢龙冒着与宣武直接交锋的危险来援助缁青,还支应了那么多军甲器械,甚至大军都开过来了,不遣子为质实在说不过去。

但是王师范今年也才三十岁,几个儿子都很小,尚在幼冲之间,不符合入军校学习军事的要求。最终王师范只能让幼弟王师悦来幽州为质,并且将一向看不顺眼的李嗣业也踢了过来,让他陪护王师悦。

李嗣业对这样的安排求之不得,他对卢龙的军事体系非常熟悉,知道这是卢龙军晋升高阶的重要步骤。李嗣业当年向李诚中表明效忠之意后,一直没有得到卢龙方面的正式答复,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笑脸给出去却没讨得好,让人无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

可是随后李嗣业就在卢龙军身边观摩了一系列战事,这些战事包括魏州军博昌城下的解围战、沧州军运送辎重应援青州之战、卢龙骑兵袭扰战等,在历次战斗中,李嗣业深深体会到了卢龙军事体系的强悍,他比任何平卢军中的将领都更深刻的了解卢龙的实力,也因此对卢龙“不鸟”自己有所理解。

这一次被踢到范阳来“学习观摩军事”,李嗣业认为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比王师悦显得要更加渴望。

至于王师悦,他心里憋着一股相当高昂的火气,开学头一天头一餐饭的时候,只是打饭排队这么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引燃了他的暴脾气。

可惜王师悦的暴脾气遇到了李存勖,等于一头撞上了铁板。公允而言,王师悦自小随兄长出征,拳脚上的功夫是不弱的,但李存勖是什么人?十一岁便于战阵之上力开一石弓、射杀三级的猛人,王师悦怎么可能讨得了好,当即被揍翻在地,打得满面桃花开。李嗣业身手更强一些,他想要上前帮忙,却被李继唁和钱元灌联手拦了下来,然后被跑去占座的颉木里以草原跤法摔倒在地,同样弄了个鼻青脸肿。

随后参与斗殴的几人不分对错,全部编入军校“先登”之列,每日清早罚跑校场十圈,持续一个月之久。

在这样的日子中,李存勖等人开始了他们的军校生涯。

第四十九章 范阳之春(三)

范阳军校新八期培训的课程是重新由李诚中本人校订过的,为时一年的培训期中,前九个月为军校学习期,后三个月为军队实习期。但在第一个月,则要重拾初级军校的那一套课程。

头一个月的培训很简单,上午队列跑操、下午读书识字,这样的生活让绝大部分参加培训的军官都感到很习惯,也很舒适,但也有例外,来自外镇的十七人就明显不适应。

李存勖的生活是这样开始的,卯时(上午五点)起床,匆匆穿好衣服,到校场列队,与昨日参与斗殴的五个人一起,围着校场跑圈。被编为“先登”的一共有六人,除了李存勖外,还有李继唁、钱元灌、颉木里、王师悦和李嗣业。

六个人按照个头,最矮小的颉木里在前,最高大的李存勖在后,在教官的监督下慢跑起来。李存勖的前面就是身高仅次于他的王师悦,慢跑了几步,两人便开始较劲,李存勖一个冲刺就赶到了王师悦前面,王师悦大怒,想要反超李存勖,却被李存勖拿屁股始终挡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