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页

别看现在大唐已经摇摇欲坠,就李诚中所知,大唐的覆亡就在眼前,但这是出于穿越者才有的认知,生活在这个时空的土著们,就算已经隐约有了这点意识,但谁会真的去想过一个偌大王朝即将灭亡呢?

李氏立唐近三百年,大义名分仍在人心!别看天下藩镇打来打去,不服朝廷号令,甚至关内诸侯以兵进长安为常事,挟持和逼迫天子这种勾当干起来和吃饭拉屎一样那么自然、那么毫无负疚,可毕竟未曾真个有篡位之举。对于朝廷的官职任命,一样如藏珍宝。

李诚中穿越以来的四五年,是一个接受再教育的过程,以往的许多认知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其中就有对大义名分的认知。曾经以为大义名分这个虚渺的东西在如今这样的战乱年代并不靠谱,但只有亲历其中才能体会到,这玩意儿相当好使。

因为有了“营州都督”的头衔,李诚中打渤海、打新罗、打契丹,都无往而不利,带路党比比皆是,而且是自备干粮,秉政渤海、诏命新罗、主持草原柴册大典时,那是相当的理直气壮!

有了节度卢龙的诏命,李诚中理顺幽州豪门、统一河北的脚步非常快捷,可谓得“道”多助!

登上燕王之位后,平卢方面的王师悦、王师克、李嗣业、张濬等人看他的眼神都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其中的谦恭和敬畏多了许多;而在巡视卢龙各军的过程中,当李诚中头顶燕王“云游冠”出现在军士们面前时,所受到的追捧和拥戴更甚三分!

所以李诚中现在总是睡不好觉,因为又一个“大义名分”向他伸出了诱惑之手,让他口干舌燥。拥立端王登太子位监国,在幽州建极!这是中尉韩全诲、监军使张居翰、印监令张茂安的联合倡议,而且这份倡议有当今天子李晔的背书!

可这同样是一份烫手的山芋!一旦接过来,等于在竖起大旗,在现在天下混乱的形势中,这杆大旗无异于一道晃眼的靶子,让梁王的目光全力聚焦于河北!

除了梁王以外,李诚中还要考虑其他藩镇,比如默契盟友晋王李克用、天然盟友歧王李茂贞、现实盟友平卢节度使王师范,他们会怎么想?以及其他藩镇如西川王建、淮南杨行密、吴越钱镏又会是什么反应?至于江南、山南、荆南、广南、琅琊等诸多藩镇……李诚中已经没有脑子去思考了。

会不会是一个群起而攻的局面?

除了考虑各镇诸侯外,李诚中还要思索此举对天下形势的影响。

梁王朱全忠迁都的准备工作正在大张旗鼓的进行,其心腹东都留守张全义已经加快了洛阳宫室的修缮工作。对于天下人来说,对洛阳宫室的修缮是很正常的事情,长安已经被烧了很多次,三内一片瓦砾,西京已经住不得了。迁都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动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李茂贞、韩建之流都干过,梁王将天子迁往洛阳自然是同样的行为,在许多诸侯眼里都是可以理解的。

唯有李诚中这个穿越者才能真正看出梁王举动里隐含的别样意味,从结果倒退起因,这种分析方法正常人都会。

长安宫室早就破败不堪,天子在里面住了这么几年,也没人说帮助修缮一下,梁王会有那么好心,真是一心一意为天子的居住环境考虑?恐怕他正在修的是自家的宫室才对!

至于为何梁王篡位后没有定都洛阳,而是选择了汴州(开封),李诚中就不得而知了,但其中缘由不难推测,洛阳离河东、关内、西川都太近,梁王篡位太急,在没有彻底威服天下之际便登宝建极,响应和臣服者不会太多,估计感受到了巨大的危险,所以才最终选择了定都汴州。

李诚中知道在原有的时空里,梁王建立大梁后,这一时代被史学界断代为五代十国,既然是五代十国,就说明朱全忠所建的大梁并不是天下公认的正朔。事实与李诚中的推测大致相仿,大梁建立以后,朱全忠传檄天下企图底定神州的梦想破灭,他的檄文被许多诸侯无情的践踏于脚下,天下间仍然有很多藩镇沿袭大唐的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