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页

元和十六年冬(821年),朝廷任命田布为魏博节度使,率军讨伐成德。征途之中大雪漫天,军士苦不堪言。田布为讨好朝廷,坐稳节度使之位,严厉责令全军日夜兼程,终于引起魏博武人的不满。魏博牙兵将田布半路抛弃,自行返回魏州,田布羞怒之下自杀于中道。

自此之后,登上魏博军节度使之位的史氏、何氏、韩氏、乐氏、罗氏,无不由魏博牙兵行废立之事,而其间魏博军镇时叛时附,或对抗朝廷,或替朝廷讨伐他镇,全看朝廷愿不愿意花钱,也算是百年来天下奇闻。

罗绍威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承继其父之位的,所以他很苦闷,很想有一番作为。他的心思被在魏博军中混得风生水起的李小喜看了出来,于是李小喜开始留意了。不得不说,李小喜继承了父亲留下来的部众,同时也继承了父亲喜好操弄权谋的心术,他立刻建议罗绍威向魏博牙兵动手,妄图将权柄夺回来。

可惜李小喜和他父亲一样没有这个命,魏博牙兵百年不倒,岂是易于之辈?他们的反击相当凌厉,事泄后罗绍威被彻底架空,能否活命都要看魏博牙兵的心情,而李小喜则再次率部逃亡,这次他投奔的是义武军。

此时的义武军节度使是年轻的王郜,但军权却掌握在他叔父、后院中军都知兵马使王处直手中,王郜与魏博节度使罗绍威一样,有名无实且极度渴望获得真正的节度使权柄。喜好权谋的李小喜立刻看出了其中的机会,向王郜拼命靠拢,想要再搏一把。他投入义武军后没有多久,宣武军就开始了攻略河北的战役。

前文已经说过,光化三年(900年),卢龙军和宣武军在沧州对峙,宣武大将张存敬出奇兵北伐,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义武军的地盘上。此时的义武军是河东军的附庸,与宣武军是敌对双方,敌军杀至,义武军当即大恐,紧急商讨应对之策。

李小喜再次扮演谋士的角色,他向王郜献计,派遣王处直率兵抵挡宣武大军,并且暗地里将王处直的进军方略透露给了宣武大将张存敬,希图借刀杀人。被自己人卖了的王处直不出所料大败而归,却出乎意料的率领残部直接回奔定州夺位,于是王郜逃奔河东,李小喜则于乱军之中流窜到了卢龙。此役之后,王处直夺得义武军大权,他当即向宣武请降,被朱全忠保奏为义武军留后、节度使,义武军从此归附宣武。

李小喜逃到卢龙后,果断应募从军,加入了刘守光所率领的义儿军,得到了一个破军都的番号。

李小喜并不甘心居于人后,加入义儿军后故态复萌,拉拢同级军官,讨好上级将主。实际上,他的上下活动已经打开了一条升迁之道,在他的努力下,义儿军都虞候、牙门将毕元福已经将他视为心腹,屡屡采用他献上的“奇谋”。义儿军在老鸭堤一战中的姗姗来迟便和李小喜的“献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次义儿军、霸都骑、蓟州军的三方密谋,背后同样有李小喜的影子,毕元福已经答允李小喜,事成之后“必有厚报”!而刘守光也曾经对他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李小喜在义儿军中的前景一片光明!

可是,谁知结局竟会如此?

至此,李氏父子率部众在河北大地上辗转七年,先后跟随前卢龙节度使李匡威、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前义武节度使王郜、卢龙义儿军都指挥使刘守光。在李氏父子的谋算下,他们所侍奉的将主全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倒台,其中李匡威丧命、罗绍威失权、王郜下野、刘守光被囚,也算是河北大地上无数支武人团伙中的另类奇葩。

让李小喜无比郁闷的是,如今投奔的新将主眼见着已被囚禁,义武军也换了将主,他好不容易看到的一条升迁之路转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叫人情何以堪?这件事情让他不仅郁闷,而且伤心——父子两代不可谓不努力,但李氏的荣耀究竟何时才能出现?

三人回到本部所在营帐之后,两个左膀右臂又去将各伙伙长叫起,齐聚李小喜军帐。这些人老老小小,年少的十五六岁,年长的三四十岁,名义上都有军职,但其实都是跟随李小喜父子两辈世代从军的亲友和至交。

好吧,其实这个时候李小喜应该称为刘山喜,这个名字是刘守光所赐,他还没有办法沿用本名,除非离开义儿军,又或者新到的司全爽真正成为义儿军都指挥使,那么李小喜的名字或许就会改为司小喜。

刘山喜皱着眉头沉思,刘山青和刘山周便将今夜之事向众人说了一番,众人顿时破口大骂。可是骂归骂,接下来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是个摆在众人面前的难题。

就这么一直呆在军中?刘山喜不敢下这个决心。老鸭堤之战以及今日的三方密议,都有他的建言之功,这件事情在军中高级将领间可是人人知晓的,万一司全爽要秋后算账,那么他刘山喜也许不会是第一个挨刀的,但第一批挨刀的人里面肯定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