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页

自第一批战俘及家人启程,至最后一批到达营州,整个迁徙过程耗时两个多月,共迁徙九万三千余口。整个营州长史府忙碌的运转起来,将这些渤海人丁分别安置在柳城、燕郡和锦县三地,极大的减缓了营州劳动力缺乏的弊端,为营州的建设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基础——在这个时代,劳动力指的不仅仅是青壮,就连老人和妇女,有时甚至是幼童,都是劳动力的一份子。

除了战俘,还有作为罪囚的朱氏、金氏和崔氏等族上千人,这些罪囚和普通战俘不一样,他们大部分都有比较高的文化学识,其中还有许多是各家自己培养的工匠,这些人的迁入,对于营州来说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除了人丁外,征伐渤海取得的第二笔战利品无疑要现实得多。这笔战利品就是物资,具有由两部分构成,其一为国库支付的大唐军费,其二为抄没的三氏家财。

王师受大封裔和裴頲邀请而来,这笔军费自然要着落在渤海国国库上面。具体的细节李诚中并不去谈,这些东西都由怀约联军八虞候之一的崔和去谈。崔和终于将他的才能彻底展现了出来,在和渤海国高官的谈判中,充分施展了“狮子大开口”、“锱铢必较”、“哭贫苦穷”、“夸大耗靡”、“偷换概念”等诸般技巧,几乎将渤海国库搬走了三成。

在这些技巧的熟练运用中,他给渤海官员算了一笔细账:每名士兵的征募费、训练费、装备费、日常饭食耗费、每月军饷支出、作战中损耗的兵甲弓矢、战损士兵的抚恤养老……

什么?士兵的训练和征募你们不管?怎么可能,没有这些支出,大唐怎么组建得起来如此能征善战的军队?其能征善战的军力可都和这些支出是紧密相关的!不信俺们的战力?要不要试试?

什么?听说我们唐军没什么折损?不想出抚恤?拜托你用脑子想想,打仗怎么可能不死人?俺们出来的时候可是有大军五千的!如今已经折损了一半多了!笑话,怎么可能“零伤亡”,你听谁说的?要不咱们打一打,看看你们能不能零伤亡!

什么?营州这个月的作坊生产不归你们管?你去问问,为了这次东征,俺们营州付出了多大代价,柳城和燕郡的所有作坊都在努力开工,就为了弥补消耗!这次消耗不大?要不咱们拉开试试,看你们打仗消耗大不大!

什么?契丹人不能算在里面?某告诉你,你说话一定小心些!契丹人也是怀约虞候联席本部成员,而且比你们先加入本部!要不你们自己去找契丹人问问,看看他们同不同意替你们白白打仗!

……以上只能简略描述一下双方争辩的激烈程度,但不管如何,渤海还是拿出了他们的诚意,支付了总价值超过一百万贯的各类物资,其中有金银、铜钱、粮食、布帛、铁器、牛羊、珍贵草药等等,当然也包括他们的特产:扶余鹿、鄚颉豕和率宾马。

而抄没的三氏财货也不出意料之外的丰硕,总价值达八十万贯之巨!

由上京至西京,由西京至辽城,由辽城至怀远、再至燕郡和柳城的通道上,一架架大车络绎不绝,一群群牲畜挤满了路途。这种繁华的场面持续了一个多月,让整条通道迅速热闹起来,过去空无一人的辽城竟然重新开始有了迁入的百姓!

李诚中对于二十年后阿保机建立的大辽为何会忽然之间强盛起来的原因有了一丝明悟,当他重重拍着崔和的肩膀不住口夸赞他时,崔和叹了口气:“都督,其实某还是小家子气了一点。”

李诚中诧异道:“为何这么说?知道你干了什么吗?你为营州挣到了整个卢龙节度一年半的收入!足足一年半!整个卢龙十三州!”

崔和却摇了摇头:“都督,你不知道,立国二百年未逢大事,整个渤海之富,不是咱们能够想象得到的……”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