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页

于是高明博如愿以偿加入了唐军——平州军,成为了一名新兵。

短短三天,南门大营外临时搭建的军营皮帐便住满了新兵,张老匠不得不在百忙中从自己弟子里再次挑选了几个,前去主持军营的扩建。等到第七天录取期限结束,仍然有许多柳城外的各族青壮前来应募,最远的甚至来自燕郡。于是应募期不得不再次延长了三日。

十天中,平州军前营共计征募新兵一千五百人,这已经是精中选精了,若是敞开来收,恐怕五千人都能收齐。

征募新兵之初,李诚中的计划只是五百人,因为他目前只是前营指挥使,麾下编制就是五百人。但应募者太多,其中有很多素质较好的青壮,平白放过大是可惜。李诚中便干脆多收了一些,反正他和周知裕关系“老铁了”,如今又占了半个营州,多收一些也说得过去。

有了白狼山训练的成熟经验,这批新兵的整训就让李诚中省了不少心。他成立了以都头姜苗为总教官、解里为副总教官,以五十名前营士兵为训练教官的教导队,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新兵训练。

训练的计划相比白狼山而言,更加规范、更加有序。第一项是文化课程,三天之内熟读《前营士兵通行条令》,五日之内必须掌握,五天之后会有考核,新兵在教官的提问下必须一一回答正确。于是,柳城军营中开始了一片片整齐的念诵声。

新兵征募结束的时候,李诚中稍微松了口气,虽然接下来工作还有很多,但有了这批新兵在手,无论干什么,心里都有了些底气。于是他将目光专向前营的士兵编制问题。怎么整合前营的士兵,怎么配置军官,哪些军官需要晋级,哪些士兵需要提拔,这些问题都是很头疼的。

就在李诚中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王大郎从平州回来了,随同而来的还有一封周知裕的信。信中对李诚中不吝夸奖,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却没有谈及怎么酬功的问题,只是要求他务必尽快回一趟平州。

李诚中苦着脸道:“如今柳城一切都还没有完全安定,实在是走不开啊。”

王大郎显得有些神秘,看了看左右无人,小声道:“宣节还是去一趟的好,某听兵马使的意思,似乎要带宣节回幽州。”

李诚中一愣:“回幽州作甚?”

王大郎道:“应当是面见大帅吧。此番节度府下了召集令,各州军将都必须赶回幽州军议。兵马使似乎想通过咱们这次的大胜,顺带向大帅要点好处,事涉整个平州军,大伙儿都在平州翘首以盼宣节。”

第五章 辽西双城(五)

自古至今,行商们对于商路的畅通与否最为上心,各处消息的来路也最是广泛,当柳城和燕郡才一收复,官府还没有明确公布之时,在幽州憋了一个冬天的行商们便纷纷启程,赶往营州。如今关外战乱不休,想来营州也不甚太平,但既然商路已通,虽是风险甚高,那么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利益。

幽州城内各处货栈商柜都在套车打点行装,囤积在各处仓库中的货物如流水般装上大车,街道之上车马如龙,络绎不绝的离开南门,赶往平州方向。

与东市纷扰杂乱的情形相比,四条巷中的张宅却静得可怕。老都头铁青着脸,坐在桌边一言不发,下首则陪坐着一个年轻男子,只一身团领青衫,却显得几分英武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