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页

李诚中和冯道坐下来进行了一番详谈和讨论,首先是划定了彼此的权限和职责。李诚中打算将白狼山的具体民事交给冯道,这些事务对于李诚中来说是相当琐碎和繁杂的,同时他也不太擅长,他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军务上。这是民治官与军事主官的本职之分,冯道完全没有意见。但是李诚中提出一点,即当涉及到作战需要的时候,哪怕是民事,也要首先服从于军事。基于白狼山的特殊情况,以及这个时代武人当政的大势所趋,对于这一点,冯道表示了完全的赞同。

接下来讨论的问题,就令两人感到十分挠头了。一个是粮食问题。别看冯道带回了几车粮食,但经过简单的计算和评估,这些粮食就算再省吃俭用,顶多也就能够维持白狼山近千军民不到一个月的生存。此刻离后山耕种的田地收获还有至少三个多月,也就是说,白狼山的粮食缺口在两个月左右。冯道带领车队进山的时候也发现了契丹游骑,因此,要想继续从榆关往白狼山运粮的风险会更大,尤其是当两军开战之后,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另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就是怎么过冬。军寨中有现成的窑洞可以住人,但是冬天马上就要到了,这些窑洞还需要重新整修,要将洞口的门做好,这样才能挡住寒风。这个工程量不小,需要马上开始。另外就是过冬的衣被问题。冯道带回来两车布帛,可以用这些布帛缝制过冬的衣被,但因为冯道在榆关停留的时间较短,带回来的布帛仅够士兵和民夫制作冬衣和冬被,没有更多的布料来顾及那些逃入山中的百姓。这些百姓的冬衣和冬被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在讨论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冯道和李诚中产生了争议,即劳动力怎么调配的问题。逃入白狼山的七百多难民中,能够干得动力气活的青壮只有不到二百人,眼前需要立刻开始动手的事务非常多,包括整修军寨、修缮窑洞、完善军寨关墙、加固后山关卡、制作冬衣冬被、到后山甚至去西山打猎等等,光靠这二百人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冯道除了要让五十名民夫全部投入之外,还想让李诚中所部的士兵也分担一部分事务。但是对于李诚中来说,与契丹人的战事不知何时就会爆发,他需要加紧训练这批士兵,同时,他还想让那二百青壮也作为后备士兵进行军事训练。两人都有自己的主张和理由,同时也认同对方的主张和理由,可真要让自己妥协,却都十分为难。

正在两人为难之际,李诚中布置在山口警戒的王大郎急匆匆跑了回来,大声道:“都头,契丹人要进山了!”

第四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十一)

契丹人选择攻击的时机非常合适,直接打了李诚中一个措手不及。刚进白狼山的那两天,李诚中还是比较警惕的,他特意在山口设置了岗哨,时刻关注着契丹人的举动。但因为契丹人一直没有任何举动,他便显得有些松懈,再加上这几日确实要操心的事情太多,因此对于军寨防御设施的完善,并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

在等待冯道带回来是走是留的确切消息的这几日,他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考察白狼山地形地势,以及和这些入山的难民百姓之间的沟通和安抚之上,有了空闲的时间,他还用来思考如何训练这些士兵……

现在的白狼山军寨防御设施简陋到了极点,可以用近乎没有来形容。除了卡在两道山壁间的石墙之外,只剩两边小山顶上的几间石屋。石墙很窄,上面是站不了人的,沿军寨内侧的石墙墙壁上有一些残留的石孔,那是用来搭建栈道的,按照这些石孔的分布来看,当年的石墙内侧应该构筑有可以站人的一条木制栈道和几处箭塔高台,方便军士依靠石墙守卫。可是当年的木制栈道和箭塔高台早已经烟消云散,唯一还剩的只有几块腐朽的木板堆积在墙根角落里。换句话说,这道石墙现在也只是石墙了,而且还是一道高仅丈余的石墙,同时在石墙的东侧还敞开着一道接近两丈宽的豁口,这是原来的军寨寨门所在之处。在这一点上,与李诚中奉命驻守榆关之时何其相似!

早知今日,他就应该把全副身心投入到整修关墙和防御设施上,哪怕早动手一点,也好过现在啊!这个时候的李诚中,懊恼的简直想要去死。

唯一占有优势的地方就是军寨两边山壁上的几间石屋。相比起榆关关城一侧的要塞来说,这些石屋更利于防守。这几间石屋所处之地比榆关要塞还要高许多,李诚中当时找了几个弓手做过测试,若是由下方往山壁顶上的石屋处射箭,所发的箭矢绵软无力,几乎没有任何杀伤效果,反之,若是由上而下发箭攻击,则完全没有影响。因为这里相比榆关而言地形要更加狭窄,所以两边山壁顶上的弓手反而能够更加精确的射中目标。这也是整个军寨防御中唯一的亮点。

“来了多少人?”李诚中强忍着内心中的一丝小小慌乱,故作镇定的问王大郎,为了增强这种镇定的效果,他甚至刻意放慢了语速。听到消息的姜苗、张兴重和周砍刀等主要军官和几个伙长都已经围了过来,将是军之胆,这个浅显的道理李诚中还是深刻明了的,若是他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慌乱情绪,必将极大的影响整支队伍的士气。

王大郎舔了舔有些干燥的嘴唇,涩然道:“来了很多,恐怕不下千人……”

“进山了吗?走到哪儿了?”李诚中追问。

王大郎摇了摇头:“还没有,在山口那里停下来了,上次来的那个契丹大胡子和小崽子都在……我不敢耽搁就赶紧回来了……留了两个弟兄在山口处,若是有进一步的情况,他们会赶回来禀报的。”

这个时候,所有伙长以上的军官都围到了李诚中的身边,很多机灵点的士兵都握紧了刀枪,从四面八方看向这里。许多百姓见状也隐约感到了不对,虽然不敢靠过来,却都默默注视着这个拥挤在一处的小圈子。整个军寨内忽然间鸦雀无声,气氛显得格外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