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页

周知裕道:“那你意下如何?”

李诚中咬咬牙:“虽然危险,但我还是想去试试,毕竟是几百条性命。哪怕他们都死了,也要见到尸体才罢休。”

周知裕道:“既如此,明日一早,你带甲都、乙都便去白狼山转转,小心一些,尽快把百姓接过来。至于榆关,有我在这里,你且宽心。”

一夜准备,等天还没亮,李诚中带领甲都、乙都一百八十人出发了。经过关下门洞的时候,李诚中回头向关城上看去,周知裕和张在吉都在关城上冲他挥手致意。李诚中点了点头,当先迈步,向榆关西北五十里外的白狼山行去。

冯道就在李诚中身边,他坚持要同往,按照他的说法,他要效仿当年的高常侍,借此机会见识见识关外的风土人情。李诚中一再强调此行危险,冯道却均一笑了之,李诚中去找张在吉,想让这位刺史劝说一下冯道,张在吉却道:“年轻人多走走是好事,不行万里路,何以知天下事?李御侮就带上他吧。”

两都士兵是按照李诚中带队从魏州北返的队形行进的,枪兵在前,刀盾兵在后,赵大带了一伙人押着两辆马车的辎重粮秣同行。赵大本来是不愿意带兵的,可李诚中专门在甲都里编制了一伙辅兵,强行命令赵大带领,干的是后勤事宜,所以赵大也只能被迫赶鸭子上架,当起了名副其实的伙长。

因为两个都的军官都是随同李诚中从魏州撤回来的原健卒营老兵,对于这种行军方式非常熟悉,所以一路上十分顺遂,没有遇到拦阻的契丹人,只是晌午的时候在路上见到一次契丹游骑。契丹游骑离着一里外的地方跟随了半个时辰,便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中。当时两个都的士兵都很紧张,但是军官们对此都习以为常,在这些军官的呵斥中,所有士兵都保持着队形,只是加快了些行军的速度。

这些兵都是关外逃难的青壮,逃难前便生长在这片白山黑水之间,对于路途都很熟悉。再加上刘金厚这个对白狼山、白狼水了若指掌的本地人,到了天快黑的时候,眼前终于出现了白狼山的身影。一片莽莽的群山,矗立在荒野之中,显得格外狰狞。

到了一处山口下,李诚中示意歇息片刻,甲都和乙都的士兵都送了口气,纷纷散开。这时候就显现出两个都士兵的区别了。甲都是跟随李诚中从平州急行军赶至榆关的,散开之后并没有立刻坐下,而是做着甩手、舒展胳膊和腿脚的动作,显得游刃有余。乙都就差了一些,绝大部分都倒在地上呼呼喘气。两都一比,高下立判。

张兴重和周砍刀都有些不好意思,虽然李诚中没有说什么,他们两个还是跑过去找姜苗,询问甲都士兵们的这些动作是个什么意思。等得到姜苗的确切答复后,两人也吆喝着把躺在地上的乙都士兵拽了起来,有样学样的跟着甲都士兵慢步松弛。

等歇息了片刻,李诚中带领两都士兵转进了山口,寻了一处被风的山坳,支起帐篷,扎下了营寨,布置好岗哨。等赵大等人把两都士兵的饭菜做好,大伙儿就美美的吃了起来。趁这个工夫,李诚中将刘金厚找了过来,商议明天进山的路线。

“顺山道向北一里,有一处当年的老军寨,某小的时候,经常去那里游玩。那处军寨已经破败了,但屋子都是挖在山壁上的,仍然可以住人,某估计乡亲们如果在的话,肯定都藏在那里。只是这一里多地不太好走,明日弟兄们要辛苦一些了。”刘金厚如是说。

第三十八章 白狼山水间(五)

正如刘金厚所言,这一里多的山路确实不太好走。两旁的悬崖峭壁下,一条曲折的山路蜿蜒而上,其间趟过一条乱世嶙峋的溪流,攀过两段险峻的山坡,直走到天光大亮,李诚中才看到堵在两山拗口间的那面石墙。

这面石墙不算高,也就一丈出头,长约五十步,正卡在两山之间,将进山的唯一通道严严实实的挡住。石墙一侧的位置已经残破,之上撑着一些木架木栏,依稀能够分辨出当年作为寨门和寨楼的模样。李诚中看了看两边的山壁,几乎垂直向上,高达十余丈,山顶似乎还有一些残存的木屋。他暗自点了点头,也不知当年是谁修建的这座军寨,就这个地势,只要放上一队兵,就能死死卡住进山的通道,外面来上再多的敌人也丝毫不惧。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处。

心有余悸的看着两边的山崖,李诚中停下了脚步,抬手示意队伍戒备。两都士兵立刻在军官的呼喝下抽出家伙,刀枪冲外,弓弦上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