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页

接过周知裕递来的军报札子,张在吉又仔细看了一遍,与之前接到的书信做了印证,心中立刻明白,两篇文章都是冯道所作,看来此事再无玄虚了。

榆关战事的初步胜利,不仅遏制了契丹人向平州内地侵掠的势头,卡住了关内关外的通道,对于整个平州局面的稳定来说,都有重大意义,因此,虽然斩首不多,但干系颇大。对于这些时日里一直忧心忡忡的张在吉来说,这一仗终于可以让他睡个安稳觉了,他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保证秋收的正常开展,加大对碣石山下荒地的开垦,做好数万难民的安置。而对于周知裕来说,则是他初到平州的第一个胜仗,对于保住他在大帅刘仁恭心中的地位,有着很积极的作用。

两个平州军政最高级别的大员相视一笑,忽然间不知该说些什么好。

还是周知裕首先打破了这种忽然由紧张转为松弛而导致的沉默,笑道:“幸不辱命啊,终于让平州黎庶暂时能够安宁一些了。”

张在吉也笑了笑,长长出了口气:“这几个月来,真不知道怎么过的……今夜可以睡个踏实了。好问兄,多亏了你手下有这样能战之人,拉了批从军不到半月的难民过去,居然就真个守住了榆关,还……哈哈,斩首三十八级……说来好笑,平州已经有两年没有打过这样的胜仗了,尤其是今年,传来的全是不利的消息。”

周知裕心里高兴,笑道:“毕竟是经历过南征战事的老军精锐,当初某只带了八十多人来的时候,你还笑话某,现在看看,如何?”

张在吉略微有些尴尬,道:“当时情势紧急,某心里担忧啊,还请好问兄不要怪罪了。”

周知裕一摆手,示意不用多说,沉吟片刻问道:“李诚中札子中所请事宜,元利老弟怎么看?”

张在吉拍了下桌案,果断道:“没二话,允了!此番胜仗,解某心头之忧,稳平州之境,安黎庶之心,还有什么不可!就连札子提到的那个刘金厚,也可直接任命伙长,发给告身,还谈什么‘检校’二字?咱们在后面坐守太平,将士们在前方担当危难,这点事情若还不答允,这官也别当了!还有李诚中……某观好问兄营中至今尚无都头以上军官支撑,若是好问兄有意栽培此人,咱们便联名上书节度府,给他求一个都头的职位、仁勇的告身,免得他头上顶着个‘检校’的名分,实在是别扭!”

周知裕大声道:“好!元利老弟果然痛快,没有那帮穷酸文人的腐气!”

张在吉失笑道:“你还不了解某?当年一起长大的,只是走了文武两条路子而已,如今却来揶揄某。说起来,某倒是后悔当年没有去从军,此刻遇到兵马乱象,方始领悟什么叫‘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第三十四章 白狼山水间(一)

长城在燕山山脉中蜿蜒亘绵,高高的矗立在陡峰峭壁之上,牢牢的挡住了北方胡人入寇中原的通道,守卫了华夏大地辉煌的文明传承和人丁繁衍。自秦以降,这片崎岖的山脉便是千年来中原政权抵御东北游牧民族南侵的重中之重,在这里设置了许多军事要塞和关卡古堡,成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锋的第一线所在。

由榆关向西北四百里,是长城重地卢龙塞,驻扎在这里的是秩正五品下、宁远将军李承约。南征之时,李承约任山后八军巡检使,与高家兄弟一起,统帅卢龙军中的山后子弟兵。山后子弟兵出自妫州、蔚州、云州等燕山以西之地,位在幽燕与河东交接之处,含西奚、契丹、室韦、沙陀突厥、霫、土浑等各族子弟。这些人受汉文明数百年影响润泽,早已成为了汉人中的一份子,却保留着游牧民族特有的彪悍之气,向来就是卢龙军中一支不可轻忽的力量。

南征惨败之后,山后子弟兵在卢龙军整军时被分为两部分,一支由李承约统帅,驻扎在卢龙塞备边,李承约本人则出任盐城守捉使;另一支由高家兄弟带领,回到妫州孔岭关这一山后子弟的发源地,改编为妫州地方镇军。

李承约和高家兄弟当然知道这是大帅刘仁恭借机排挤山后子弟,竖立中军威权的举措,但形势比人强,此刻的山后子弟已不再是当年高思继将军在世时的山后军,所以李承约和高家兄弟只能尊令行事,开赴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