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页

两人素有深交,本是同村玩伴,一起长大的,只不过一个后来从了文,一个习了武。张在吉自然知道这位好问兄是嘴硬,便也只能无奈一笑,引着周知裕等人进了营寨。

周知裕是新任的平州兵马使兼榆关守捉使,也就是说,他是平州地方名义上的二号人物。但在卢龙军体制内,各州兵马使是由节度府直接节制的,刺史张在吉管不到周知裕。相反,在卢龙军许多州县,兵马使因为掌握军权,又直辖于节度府,在地方上往往说话分量更重一些,有些强项的兵马使甚至直接插手地方政务,刺史也为之无可奈何。这样的人物到了地方,平州凡是上得了台面的都到场了,当晚就在军营内摆开酒宴犒劳新到周知裕等人。

周知裕是个做事干净利落,不喜欢拖泥带水的人,他的心思根本不在享受上,第二天一早便赶赴城内刺史府,和张在吉商议了整整一天,将粮饷事宜梳理好,再把征募流民的细节敲定,回来的时候带了一叠文本告身,便在军营内召集所有军官军议,当场宣布了新的任命。

要想重整平州镇军,就必须将军官架子搭建起来,对于这件事情,周知裕在来的路上已经想好了。按照节度府给的编制,平州镇军包括三个标准营头,每营五都,每都两队,每队十伙,实职领兵的军官为三个营指挥、十五个都头兼队正、十五个队正、一百五十名伙长。实际上各军头是不会按照满编来征募的,简而言之,就是吃空饷。这不单单是卢龙军的惯例,也是天下各军的惯例。军头若不吃空饷,如何养活一家老小?如何迎来送往?如何享受尊荣富贵?甚至在关键的时刻,哪里来钱犒赏手下弟兄,让弟兄们卖命?

好一些的军头只吃一成空饷,差一点的就会吃两成、三成,更有甚者达到五成!周知裕算得上一位好军头,他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因此计划中只准备吃掉两百人。他的计划是自己亲任中营指挥使,中营只设三都,剩余两都全部吃掉,这些钱储备下来以应急用。同时,另外两个营指挥他也暂时不打算任命,一来没有好的人选,二来可以留作将来将士们立功升迁的盼头。所以,他需要任命的实际军官数额为十三个都头兼队正、十三个队正及一百三十名伙长。

可目前包括亲卫在内,新立的平州镇军目前只有八十四人,其中十四名军官,而且军官中十人都是伙长。人员的缺乏让周知裕很为难,他左思右想,干脆与刺史张在吉商量,直接以兵马使和刺史的名义写下了七十份伙长、从九品下陪戎副尉以及十份队正、正九品上陪戎校尉的告身。换言之,所有跟来平州的前健卒营士兵全部官升一级!

按照这份任命,平州镇军可以搭起一支七百人军员即七个都的军官架子,当然所有都目前都没有都头,其中两个都还没有队正。都头的任命需要向节度府专请,平州军因为新立,目前还没有战功,所以都头一级军官只能等将来再说了。缺额的两个都的四个队正,周知裕干脆让四个亲卫兼了起来,直接充作中营。剩下五个都则编为左营,营指挥也由周知裕暂领,右营则完全空缺。

于是,军议之时众人立刻沸腾起来,大伙儿分享到了新立营头的好处,顿感此行不虚。

第二十三章 榆关风云(二)

李诚中接到了委任告身,告身由卢龙节度府所出,平州刺史和平州兵马使联合签署,委任李诚中为平州镇军左营甲都左队队正,秩陪戎校尉,从九品上。周知裕亲手颁发给李诚中告身时饱含歉意的说:“李陪戎,以你的功劳,当个都头都是可以的,奈何如今都头以上军职需向节度府专请,便先委屈你罢,将来有了机会再行补上。”

李诚中对这次调任平州的内情是最知根知底的,当然不会有什么怨言和不满,何况他还得到周知裕的承诺,手下的五个伙长可以由他优先挑选,所以愉快的接下了这份告身。

在挑选自己手下班底的时候,他认真斟酌了一番。他手下只有五个军官名额,即五名伙长。原酉都的弟兄中,张兴重、周砍刀和姜苗都升任了队正,和他是平级的,所以这几个人他不能选。最后,他选择了王大郎、孟徐兴、焦成乔、赵大以及钟四郎。王大郎是一直紧跟着他的人,当然是首选。孟徐兴和焦成桥二人则是关外游侠儿,精于骑射,也是他早就看好了的。钟四郎则是他在永济渠旁收下的兵,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他必须得管。

最后是赵大,赵大一直是个火头军,虽然升了伙长,但却没人看好他,所有队正都对他不太感兴趣,最后只好来找李诚中。李诚中看着眼前可怜巴巴的赵大,心下一软,干脆就收下了他。听说李诚中愿意收他,赵大眼眶都红了,这位三十多岁的老军哆嗦着嘴,一再向李诚中保证,他一定会管好全队的伙食,让队官放心,让弟兄们吃好。

李诚中问道:“赵大,你就不想带兵打仗?”

赵大一愣,低着头道:“队官,某只会烧饭,带兵的事实在不甚懂的……”

李诚中也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挥挥手让赵大离开。赵大立刻就急了:“队官,还是不要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