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页

“每次竞速赛场面上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但每次都能有惊喜的发现!可以说,竞速赛让我们的航空业在和平年代仍保持着活力和新鲜感!”辰天言简意赅的说到。

“这次呢?陛下,您觉得美国人能够突破我们欧洲水上竞速赛今年的新记录吗?”不列颠的王后安托瓦内特端着一杯不加奶的茶问到。

“720千米每小时?”辰天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也许吧!”

第一百五十章 万花丛中(2)

更快!更快!

人类总是想跑得更快,比别人更快,比自己更快!用任何方式,在任何地方。双脚、马鞭、船桨、风帆;在陆地、在河流、在海洋。似乎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满足,好像永远不晓得在那里停止。

一切早已注定,随着第一架飞行器被发明出来,一个全新的领域展现在世人面前。于是,新的竞赛开始了……

从20世纪10年代开始,出于民用、广告、兴趣亦或是军事目的,许多欧洲国家都开始举办各式各样的飞行比赛,这些大都是面向全世界参赛者的国际性竞赛。从最早的“飞行国际杯”到后来的“施耐德杯”,这些比赛成了无数青年实现飞行梦想的地方。

1911年,当法国航空次长雅克·施耐德宣布为一项水上飞机竞赛设计1,000磅奖金时,只是想鼓励民用航空的发展,这项赛事曾一度为战争所中断,并在战后更换了“新东家”,但是逐年攀升的巨额奖金以及一个又一个足以颠覆人们传统思维的新记录让它迅速成为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头号飞行竞赛,并以纯粹的速度狂飙成为各国展示航空实力的舞台。

1913年,首届“施耐德杯”在摩洛哥蒙特卡洛举行,法国人普雷沃斯以736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夺冠;1914年,代表英国参赛的澳大利亚人霍华德·皮斯顿夺冠,其飞行速度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3966公里每小时;在第三届“施耐德杯”,也是战后的第一次比赛中,德国人成了最大的赢家,德国飞行员肯·雷查尔中尉和他的飞机以21733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刷新记录,这在当时绝对是让人惊叫的数字!

从1919年开始,“施耐德杯”开始了环欧洲的历程,从德国的汉堡、葡萄牙的里斯本再到西班牙的马拉加、意大利的热那亚,每一界都在不同的国家和城市举办,除了举办地之外,更让人们关注的是飞行冠军们越来越快的速度,虽然从1919年开始新的夺冠速度较上届记录“翻番”的趋势并没有持续下去,但是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如此让人期待。

在1926、1927、1928连续三界比赛中,德国人以无可争议的技术优势获得了其中两届冠军,另一届则由拥有世界顶级飞机工厂——福克公司的荷兰人获得,但是三届比赛获得冠军的飞机速度相差并不大,其时速分别是6427公里、6534公里以及6559公里,虽然数字上是在不断进步的,但是人们不禁要问,难道人类飞行的速度已经到了极限吗?难道700公里的时速就是无法被突破的吗?

不仅是观众,就连各国的航空专家、飞机设计师、飞行员也在各自揣测——人类飞行的极限速度会是多少,700?800?亦或是永无止境?

1928年秋,德俄、德日战争先后爆发,在精彩纷呈却又残酷无比的战场上,人们发现交战者所使用的飞机不管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超越从前,这其中又以航空实力雄厚的德国人居领先地位,其庞大的战略轰炸机群迅速摧毁了俄国人仅有的工业,就算是军力强盛的日本帝国在这些可怕的飞行怪物面前也毫无办法。此外,在战斗机、侦察机以及战术轰炸机技术上,人们也渐渐领略到德国人的先进之处,仅传闻中那能够轻易甩下最高时速达600公里的日本八九式战斗机的德国侦察机就带给人们无限遐想。

在这种背景下,1929年在爱尔兰都柏林举办的第13届“施耐德杯”成了全世界的焦点,除了疲于应付战争的日本之外,世界各主要航空强国均组队参赛,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打破所谓飞行极限的人,观众们也希望看到一个历史性时刻诞生,所以这届比赛不论是参赛者数量还是观众数量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届比赛。

果不其然,首日进行的个人组比赛中,得到政府资助的美国惠林顿兄弟就以一架单翼双发的陆基飞机取得了最高时速70255公里的优异成绩,这一极具轰动性的消息立即通过电波传遍世界,29岁的卡文·惠林顿和25岁的吉特·惠林顿一下子成了各国媒体追捧的焦点,就连各国航空部门也迫不及待的向设计并制造了这架飞机的惠林顿兄弟抛出橄榄枝。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美国政府以绝对优势获得了胜利,但是惠林顿兄弟却在几天之后的交通事故中双双毙命,从而成为当年度全球十大意外事故之首,并在美国和爱尔兰之间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外交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