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页

自从“长门”、“河内”、“比睿”等舰因远东局势紧张而被调回本土海域之后,留在大洋州的日本海军第4战队的主力舰就只剩下“鹿岛”号这一艘准无畏级战列舰和日本海军所谓的巡洋战舰“鞍马”号、“伊吹”号,另外还有不少重巡洋舰、旧式装甲巡洋舰、驱逐舰、炮舰和巡逻艇。其中“鹿岛”号通常在珊瑚海海域游弋,“伊吹”在澳大利亚以西海域活动,“鞍马”号及其僚舰“多摩”号则在巴斯海峡以东海域警戒巡逻,此三处是外界船只前往澳大利亚的必经之路。至于日军的其他轻重巡洋舰和轻型舰只则多在澳大利亚沿岸海域活动,而芒特莫洛伊、墨尔本、珀斯和达尔文等港口也统统被日军划为日舰专用港。

等“多摩”号轻巡洋舰将水上飞机吊起的时候,海面上愈发的狂风大作,眼看一场暴风雨就将来临。“鞍马”号的信号灯一闪一闪着,可发出的命令却不是归港避风,而是继续向东巡逻前进!

这支两舰警戒巡逻编队的指挥官、“鞍马”号舰长小仓泰造少将之所以下达这样的命令,是因为自日本占领澳大利亚以来,流亡不列颠的澳、新政府仍在想尽一切办法将军火、物资运往澳大利亚以支持地下抵抗组织和游击队继续与日本占领军作战,为了穿越日本海军的海上封锁,澳、新流亡政府的船只常常利用黑夜和暴风雨天气航行,由于澳大利亚拥有极为漫长的海岸下,日本海军就算将全部舰只派来,也不可能将整条海岸线完全封锁,所以也只有通过加强机动巡逻和海岸警戒来进行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

半个小时之后,豆大的雨点开始侵袭海面,狂风引着骇浪扭曲着海上的世界,数千吨的舰船被波涛轻而易举的托起、放下,大片的浪花重重拍打着钢铁的舰身,就这样,“鞍马”号和“多摩”号一大一小、一前一后的向着暴风雨深处驶去。

作为日本首级巡洋战舰——驻波级的武备强化型,“鞍马”级1905年开工、1911年服役,排水量15万吨,较筑波级重了1000吨,装备2座双联装305毫米炮和4座双联装203毫米炮,最高航速21节。只是就一艘定为在与战列巡洋舰相同的“巡洋战舰”而言,100-180毫米的水线装甲、125-180毫米的炮塔装甲和200毫米的司令塔装甲显得过于薄弱,同时代同级别的英国无敌级战列巡洋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拥有100-150毫米水线装甲、180毫米炮塔装甲和250毫米司令塔装甲的“无敌”号海战中竟被德国战巡的280毫米穿甲弹轻而易举击穿并引爆了弹药库,其防御力之弱可见一斑。

不过,自日本入侵澳大利亚以来,“鞍马”号就没有遭遇过一个像样的对手,初期只是炮击澳大利亚沿岸目标,之后是阻截企图进入澳大利亚的武装商船,并且取得了还算不错的战绩。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日本海军才放心的将这些性能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战舰留在大洋州,而将最好的主力舰一一调回本土与德国太平洋舰队“对抗”。

随着德日关于以土地易土地的外交谈判正式开始,远东局势得以缓和,这种气氛似乎也很快蔓延到了驻守澳大利亚的日本大洋州派遣军和海军第4战队。在“鞍马”号的司令塔里,军官们有说有笑,就连他们一向严厉的舰长小仓少将也不时参与进来,以“快速游击力量”为指导思想设计的这种巡洋战舰虽然防御和航速都显得落后于时代,但航海性能却还算上乘,外面风雨大作,舰上的颠簸却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相比之下,僚舰“多摩”号上的官兵就不那么幸福了,这艘1921年下水的轻巡洋舰排水量5800吨,延续了日本轻巡历来高速雷击型的设计思路,拥有36节的惊人航速和多达8座四联装610毫米鱼雷发射管,而舰炮只有7门140毫米炮、2座127毫米防空炮和一些25毫米高炮,防御力方面相对较为薄弱。

此时在暴风雨区域中,另一支舰队正以和日本舰队截然相反的方向行驶着,论规模,这支由1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和4艘货轮组成的舰队是要远远强于那支日本舰队的,可舰队中从军官到水兵的心情都是警惕甚至有些紧张的。8艘舰船组成一个近似圆形的阵型,其中两艘巡洋舰分居左前部和右前部,两艘驱逐舰坐镇左后和右后,2艘货轮被保护在舰队中部,虽然这些舰只体形、外观各异,但桅杆上无不悬挂着久违的蓝底六星旗——自澳大利亚脱离英联邦之后,原本位于左上角的红白米字被取消,其余图案构成了独立的澳大利亚联邦的新国旗。

“将军,‘小袋鼠’号发来信号,舱底漏水的情况已经得到控制,航速可以继续保持在16节!”

在舰队中唯一一艘重巡洋舰的指挥塔里,戴着圆顶白色海军帽的军官向自己的舰长、这支舰队的指挥官怀特中将报告到。

“很好,让他们尽快将漏洞彻底修复,我不希望返航的时候再出现任何意外!”年约50岁的怀特将军自从父辈开始移民加拿大,怀特本人则长期在澳大利亚海军服役,曾与澳舰队一同前往英国并参加了英德海战。下达命令之后,他又一次用望远镜观察了视野中的海面,此时海面上视距离非常有限,这能够对舰队起到掩护作用,但缺点就是减慢了舰船的航行速度,而且一旦被敌人发现就难以通过规避逃离了。

这虽不是澳、新政府流亡不列颠后第一次派遣舰只进入大洋州海域,但绝对算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因为从前用来运送物资的不是快速轮船、高速驱逐舰就是潜艇,还从未组织过这样的水面舰队来穿越日军封锁线。澳、新流亡政府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大胆举动,一是日军近期在澳大利亚本进行大规模扫荡行动,虽然日军两个师团被调回本土,但日军这次加入了印度殖民军,参与扫荡的总兵力达到9万多人,这让澳大利亚地下抵抗组织和游击队面临严重威胁,并且急需得到军火和物资上的援助;让澳、新流亡政府感到欣慰的,是德国在远东的行动牵制了日本海军的大量舰只,在澳大利亚沿海进行警戒巡逻的日本军舰前所未有的少,在巴斯海峡这一侧仅有“鞍马”号、“多摩”号一大一快两艘机动舰只和少量驱逐舰、炮艇。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澳、新流亡政府借助不列颠王国和德国的力量重新组建的海军已经逐渐壮大起来,虽然这次行动的目标是在尽可能不被日本军舰发现的情况下将物资运送到大澳大利亚湾的一处小渔港,但这支舰队也做好了与日本军舰发生正面冲突的准备。

果然,下午2点10分的时候,澳舰上的瞭望兵在右前方海面发现两艘不明身份的船只。对方很快发来询问身份的信号,澳旗舰“墨尔本”号回答说自己是智利海军的第2舰队,正在进行远洋航行的练习,由于双方均在公海航行,因而对方并未立即识破澳舰队的身份,但是其中一艘却高速向这边驶来。

2点12分,澳舰队指挥官怀特将军下达了准备作战的命令,轻巡洋舰“吉布森”号迅即向旗舰靠拢,两艘驱逐舰“约克角”号和“自由”号掩护4艘商船转向西偏南20度并迅速向雨幕深处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