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页

己方旗舰受损严重,“马波海德”号一面集中舰上火力轰击刚刚加入战局的德国巡洋舰,一面横挡在“布法罗”号和德舰之间,“布法罗”号的指挥官心领神会,随即指挥着这艘甲板以上均被烧得面目全非的战舰脱离战场。“豪森”号是1917年下水的新舰,可毕竟只有轻巡洋舰等级的防御,在吃了“马波海德”的一发152毫米炮弹之后,它的右舷也燃起了大火,滚滚浓烟很快熏黑了它崭新的舰体,好在火势并不大,在水兵们的努力下,大火很快得到控制,这艘巡洋舰也就锲而不舍的和“弗莱歇尔”号一道追击美国舰队。直到“马波海德”号释放烟雾并掉过头来释放一排鱼雷掩护自己撤退时,两艘德国战舰才恋恋不舍的退出了战斗,它们很快回到船队,并受到水手们的热烈欢迎。

下午5时,这支代号为g12的德国船队与一支智利巡洋舰队会合,此后再未受到攻击,并在智利舰队的护送下最终抵达了智利瓦尔帕索港,船队所载的出了枪械弹药等军用物资之外,最为重要的无疑是整整一个中队的猫头鹰轰炸机,这也是德国重型轰炸机部队首次部署到智利。该轰炸机中队的全体飞行员、技术人员和机勤人员已经先期抵达了智利,常规性的轰炸只是他们的任务之一,和莱托-福克贝尔的地面部队共同完成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才是他们最为期待的。

海战结束后的当天晚上,两艘受创的美国轻巡洋舰灰溜溜的驶入尚未遭到封锁的巴西萨尔瓦多港,并在那里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紧急维修,之后便黯然返回美国本土。海战的结果自然不能让美国人满意,“马波海德”号不得不进入船坞进行2个月的大修,“布法罗”号更是直接退役,整个海战中共有79名美国水兵丧生,另有100多人受了不同程度的创伤。作为美国的盟友,巴西人损失了他们最为宝贵的两艘潜艇,其中一艘被德国人俘虏后转送给智利海军,在后面的几年时间里虽然没有突出的战绩,却为智利海军训练出了第一批潜艇学员。

海战结束之后的第二周,随“布法罗”号参加战斗的中央特别观察员丹尼尔少校直接向白宫递交了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海战的全过程,并从舰只性能、指挥官表现、水兵技术、士气等方面对双方海军进行了有限的评估,尤其对德国驱逐舰官兵在劣势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称赞有佳。在报告的结尾,这位观察员写上了自己的个人意见:那是一支极其可怕的海军,虽然他们的历史并不悠久,但是斗志旺盛、训练有素,军官和士兵的素质尤为突出,指挥层年龄结构合理,统治者懂得如何支配他的海军,建议在美国海军没有掌握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与这支海军发生任何形式的正面冲突。

在海战结束的当天,柏林便对此事作出了迅速的反应。德国外交大臣紧急照会了美国大使,对美国海军此举进行了强烈的抗议和谴责,并警告说如果再有类似事件发生,德国有权采取报复性行动,并且不派出事态继续升级的可能!次日,德国首相贝特曼亲自向全国公布了这次海战的细节和实际损失情况,并声名海战中虽然是德国驱逐舰开了第一炮,但此前美国军舰已经在实质上威胁到了德国军舰和船队的安全,此举只是合理的自卫反击行为。

同一天,华盛顿也作出反应,指责德国军舰在冲突中开了第一炮,并造成近两百名美国海军官兵的伤亡,美国国内舆论也偏向于政府一方。不过,由于双方政府均没有将此事扩大的打算,两国代表最终在谈判桌上坐了下来,并在1919年6月15日签署了《德-美南美战场互不侵犯条约》,规定双方军队在南美交战区不得有直接攻击或参与直接攻击对方的行为,若误击实在无法避免,事后必须双倍赔偿对方的损失。

6月20日,为了保护本国海上运输线,德国海军的两艘航空母舰“齐柏林”号、“丽莎”号在众多轻型舰只的护卫下进入南美海域,这既是顺应军心、民心之举,也受到了智利盟友的热烈欢迎。作为回应,美国海军派出强大的战列舰“亚利桑那”号、“宾夕法尼亚”号和航空母舰“兰利”号、“列克星顿”号进驻巴西北部港口,以加强反智联盟孱弱的海防,并安排本国造船厂为巴西、阿根廷建造战舰、潜艇。作为参战国之一,蜗居加拿大的英国流亡政府也派出两艘军舰驶往南美参战,但是很不幸,这两艘战舰在中途便遭到德国海军的阻击,两舰最终齐齐沉没于加勒比海以东海域。

第六十四章 奔向布宜诺斯艾利斯

智利北部重镇安托法加斯塔市区以东原本是大片荒芜的田野,自从战争爆发之后,这里却变得比市区还要繁忙。昔日杂草丛生的旷野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用泥土和碎石填实的平整场地,一座座大号的帐蓬和弧形的大棚子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平地最西面,里面停放着各式各样的飞机。

“这就是今天的任务,大家清楚了吗?”

在一个方形的大帐篷里,着淡蓝色军服的中年军官正对面前50名身穿棕黑色飞行夹克的飞行员们讲话,在这位军官的身后,黑色的演示板上划着一些线条状带有箭头的图形,飞行员们则是人手一份用简易透明塑料夹装着的薄薄文件。

“明白了!”

众人异口同声的回答。待军官宣布解散之后,他们小声交谈着走出帐蓬,刚才还人气鼎沸的帐蓬里很快只剩下一堆的空椅子。在距离帐蓬不远的空地上,25架身躯庞大的飞机停在跑道两侧,许多地勤人员正在它们周围忙碌着,有人在往它们的机腹里吊装圆滚滚的航空炸弹,有人攀着梯子往机鼻和机背位置送装有给机枪供弹用的铁皮盒子。机勤人员通常都穿灰色的工作服,而此时每架飞机上基本还有一到两名穿着棕黑色飞行夹克的家伙,他们要么是机枪手要么是驾驶员,刚刚开会回来的则是领航员和投弹手。

“好运!”“好运!”

好友之间彼此祝福之后,飞行员们一个个回到自己的机组。这种猫头鹰轰炸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机种了,它们早在1913年就开始服役,在德国军队参加的历次战役中均有登场,而且表现也可圈可点。虽然是传统的木质蒙皮结构,虽然国内航程更远、性能更好的轰炸机已经研制成功并处于试飞阶段,但在1920年之前,它们仍将构成德国轰炸机部队的主力。

每个猫头鹰机组通常由领航员兼机械师、驾驶员、机鼻机枪手兼投弹手、机背机枪手4人组成,一个中队25架飞机也就是100名飞行员。但是千万不要小视这25架飞机的作用,它们能够一次性将35吨重的炸弹投掷到500公里外的地方,而且航速可以达到每小时120公里,两台发动机均装在带装甲保护的发动机短舱里,2挺792毫米机枪将让敌机不敢轻易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