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页

尽管炮声尚未平息,德军军官们还是站在掩体出口处大声喊叫着,一顶顶尖顶钢盔涌出掩体重新朝前沿阵地跑去,炮弹不时在交通壕周围爆炸,士兵们尽量压低脑袋前进着,相比带着布帽的俄军士兵,德军标志性的尖顶钢盔给予士兵们很好的保护,当然德国本土的工厂内正在生产一种新式头盔,能够为士兵们的头部提供更好的保护,据说这些钢盔将首先装备第一批进攻英国本土的德军部队。

与德军士兵一同前进的是那些黑不溜秋的铁疙瘩,它们车身上的白色铁十字在爆炸的火光下显得忽明忽暗,不过还是给予步兵们莫大的信心支持。

德军阵地上的碉堡最先喷出火舌,接着步兵战壕也变得活跃起来,子弹在夜幕下有着比白天更为明显的轨迹,也给双方士兵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黎明时分才渐渐平息下来,俄军投入了包括普通步兵和骑兵在内的几乎所有兵力,他们甚至一度突入到德军前沿阵地并发生了残酷的白刃战,但德军最终还是凭借坚固的防线、顽强的意志力和坦克的机动防守将俄军拒之门外。

天色渐亮的时候,德军飞机迫不及待地飞临战场,然而它们却发现俄军正在撤退。

很快,俄军撤退的消息让一夜未眠的德军官兵们欢呼雀跃起来,兴奋的表情驱走了他们脸上浅浅的疲惫。

撤退的俄军则遭到德军飞机的不断骚扰,在与帕柳卡夫所部会合之后,阿格列尼最终带着20万疲惫不堪的士兵退回到白俄罗斯。在一天一夜的战斗中,他损失了许多训练有素的近卫军士兵和大批装备,参加夜战的普通俄军部队更是显示出孱弱的战斗力。

阿格列尼带着部队通过铁路一直退往白俄罗斯的中心——明斯克,在那里,10余万新征募的士兵补充到他的部队里,表面上他指挥的部队实力大增,然而这些新兵不仅缺乏训练,更有一半的士兵连步枪都没有,上级给他们的命令是缴获同德奥军队的武器补充自己。

辰天这面,除了留下弗朗索瓦的第1军防守比亚韦斯托克和基蒙外,辰天亲帅其余部队开始向华沙挺进。不过由于撤退的俄军沿途破坏铁路,直到9月28日东普鲁士军团的装甲军、第2、3步兵军才来到华沙城外,辰天一面命令部队就地休整准备发动进攻,一面积极联系奥匈盟军。

在辰天的部队进攻俄国第9集团军时,奥匈联军也向俄西南集团军群发起猛烈进攻。原本占据优势的俄国西南集团军群在先后抽调了近50万军队用于对付德国东普鲁士军团之后,实力大减,整个集团军群仅剩下不到100万部队,大批火炮更是在雷夫河一线损失殆尽;相比之下,从全国以及塞尔维亚战场紧急征调援军的奥匈军队已经增加到120余万,部队在半个月休整之后士气也大幅回升,加上两支德国后备军的加入,奥匈军队在与俄军的鏖战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俄军正在步步后退,其主要交战地域已经后退到华沙西面仅100英里的罗兹一带。

第三十五章 决战波兰

波兰,一块古老的土地,这里地势平坦、资源丰富,其铜储量占世界的10%。从陆路、水路来说,这里都是东、西、南、北相通的中心枢纽,所以波兰也被称为欧洲十字路口。正是这种地形和地理位置,导致波兰连年战争,几个世纪以来波兰的版图也一改再改。

从17世纪中叶起波兰开始走向衰落,农奴制强化,封建割据严重;“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议会选举产生,外国人有资格竞选)致使王位频繁更迭,外国人为王者不乏其数,1572-1795年总共11位国王中有7名外国人;“自由否决权”制度(议会决议只要有一人反对便不能通过)使波兰无法实行有效统治,从17世纪中叶起约100年间召开的55次议会上,有48次未作出任何决议。政局混乱的波兰成为强邻争夺的对象,其东邻俄国视波兰为自己通往西欧的障碍,北方战争后成为波兰的最大侵略者。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继承了削弱波兰的政策,其西邻普鲁士和南邻奥地利也对波兰有领土野心。在1772年8月、1793年1月、1795年1月,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三次瓜分。

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从欧洲地图上消失。

从1914年8月开始,波兰大地上又一次烽烟四起,数百万外国士兵在波兰人的土地上相互搏杀,受苦受难最多的却是无辜的波兰人。

这天,居住在罗兹附近的波兰人带着茫然与无助的眼神刚刚送走一批垂头丧气的东方侵略者,很快又迎来一批来自西方的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