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谁不参加谁傻

开挂的学霸 吾叫大师 2207 字 6个月前

这条光柱通道一直没有闲着,不是在运输建造太阳能收集站和光能传输站的物质,就是在给月球上运物资。

至于其他两条直径三十米的光束通道,一条不断飞过的是各类的探测器。

这些探测器的目标是太阳系的各处,目的是探测太阳系的每一处,为之后太阳系的全面开发做准备。

另一条光束通道不停的飞着飞碟,不过这些飞碟不是为九天研究中心和陵州理工大学服务的,而是为了ss-防御系统所服务的。

最后就是太空港到月球轨道的直径为一百米的光束通道了。

由于这条光束通道的直径是一百米,其可以同时通过多艘飞碟或者探测器。

这条光束通道也是一刻没有停过。

要不就是运输物资前往月球的飞碟,要不就是飞向太阳系各处的探测器。

这四条光束通道之所以这么繁忙,一是的确有这些需求,最为重要的是这四条光束通道使用的能源不是由地面提供的,而是由远在水星轨道上的太阳能收集站提供的。

……

八月五号晚上七点。

测试机场,一百零二位身穿装甲型太空服的人员正在排队进入蓝雀号飞碟。

这一百零二人中,其中一百人驻留月球永久性基地的人员,剩下的两人分别是苏哲和范晓明。

两人这次过去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参观月球建造的永久性基地。

一段时间后,一百零二人全部进入了蓝雀号飞碟。

在确认无误后,蓝雀号飞碟主发动机启动,其缓缓地升空。

进入光束通道后,蓝雀号飞碟开始加速。

当然了,其加速度为一点二个g。

正在光束通道飞行的蓝雀号飞碟中,苏哲和范晓明两人坐在相邻的座位。

这次前往月球的人数是一百零二人,但蓝雀号飞碟内部有着八百个座位,所以整个飞碟内部看起来空荡荡的。

相对苏哲和范晓明两人来说,他们是第二次上月球了,两人没啥可激动的,和坐飞机没啥区别。

可其他一百人就不同了。

这些人紧张、兴奋,他们虽说也参加了月球永久性基地的建造,对其了如指掌,可他们是通过远程控制人形仿生机器人参与的,他们本人这是第一次登月。

“苏哲!你听说了吗?国外的什么诺贝尔奖、沃尔夫奖、克霄夫特奖等等一些大奖提名的都是国内科学工作者,你说奇不奇怪?”范晓明说。

“奇怪吗?我觉得很正常,毕竟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中,国内的科学技术获得了爆发式的发展,国内科学工作者能够获得提名那是实至名归,是理所当然的。”苏哲说道。

“恩!这些我都知道,但和科学技术没啥相关性的也都提名了我们,比如说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文学奖,这就有些搞笑了。”范晓明说。

不说别的,就拿诺贝尔奖来说。

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

就这五项诺贝尔奖,其中前三者都提名国内的科学工作者,这能说的过去,毕竟实力、成就摆在那里。

就如物理学奖,提名的那些人中,苏哲、范晓明、包奇正三人发现的重光子,其获得的可能性最大。

生理学或医学奖,毫无悬念,宁长生宁教授获得的可能性最大,毕竟其解决了肿瘤治疗的问题。

化学奖也是如此。

至于最后的文学奖及和平奖就有些搞笑了。

不仅提名的都是国内的人,且在提名的说明上那是大吹特吹。

如文学家奖,上百人被提名,可这些被提名的都是国内的作家。

和平奖也是如此,被提名的几十人都是国内的人。

说实话,这就有些搞笑了。

“搞笑吗?不是一贯如此嘛!”苏哲说,“想想去年,在《自然》上发了特刊,想着能够拿诺贝尔物理学奖,很兴奋,可现在想想,啥感觉都没有了。”

那时候,大家都把能在《科学》、《自然》上发表论文和在国外拿大奖看的很重。

可不到一年时间,大家的感官和认识全都变了。

现在,没谁觉得在国外发论文是一种荣誉了。

国内的科学工作者发论文的首选是国内的期刊,至于国外的期刊,国内的科学工作者基本上是不考虑的。

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发中文论文了。

再有就是,国内的研究项目和基础研究普遍超过了国外。

简单点说,国外和国内在科学技术上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代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