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页

姜良缘:问问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姜良缘还有个疑问:“夫君你就不好奇淮海王留下的宝物吗?”

锦绣笑的像个小狐狸似的:“夫人,少说,现在距离前朝淮海王被圈禁,也过去两百年了吧?不管多有用的武器,放上两百年,不好好保养,且不说杀伤力是不是一如往昔,单就这明安府的潮湿气候,日积月累之下,怕是只能生一堆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了吧!

至于挖出来的财宝,有驻军在那儿守着,只有上缴朝廷的份儿,谁都别想占一个字儿的便宜。”

姜良缘:“你果然是故意的。”

第124章 转移视线 淮海宝藏

不几天, 一心扑在研究各种沤肥方法上的柳大人,十分热情的给锦绣带来一个瘦高的青年人。

第一眼,锦绣就认出了年轻人的身份, 起身相迎:“郑管事, 怎么是你亲自来了?”

来人正是元家商队在南方的总管是,繁忙程度与锦绣这个知州不相上下,能抽出空跑一趟,确实让锦绣意外。

郑管事见到锦绣,实打实的下跪行了个礼,不仅是商人见到官老爷的阶级压制,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开心。

按照郑管事的想法,之前元家背后虽然也有姜家做依靠,但总归没有自己人来的让人安心。

现下少东家本人已经是从四品的知州, 虽然与姜家相比,不值一提, 但对元家众人来讲,就是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

锦绣将人扶起后, 郑管事才笑呵呵的告诉锦绣:“大人您写信给南边儿的姑爷, 姑爷收到消息, 本来是想走官路将稻米种子给您运过来的。

后来听说那一段儿的官路并不顺畅, 于是找了咱们家在那边儿的商队将您要的东西给快马加鞭送过来,就怕赶不上春耕, 耽搁了您的大事儿。

说到这个,就是锦绣前段时间要求让衙门给当地百姓做动员工作, 在万水村等五个村子种植水稻,这种子就是锦绣经过深思熟虑,找了在南方某地当知县的姐夫楚舟要的。

那边稻子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楚舟特意找懂行的人挑选了颗粒饱满,适合做种子的给锦绣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