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等人走了,寿管家的眉头才皱起来,背着手在房内走了两圈儿,转身朝元老爷的院子而去。

书房里,元老爷听罢寿管家的分析,好半天才缓缓开口:“人心不足啊!”

寿管家劝说:“老奴觉得,这就是有些人嫉妒心理作祟罢了,我们完全可以不理会那些酸腐之人!”

元老爷想了想吩咐道:“老爷我可以不理会外面人如何说,但也不能做那肉包子打狗之事,养出些许白眼狼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明日起,逐渐和名单上的那些人断了联系,省下的银钱,全部拿去东街米粮铺子那头施粥吧!”

寿管家听的精神为之一阵,笑盈盈的转身走了。他早就看不惯那群拿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读书人了!拿了自家的好处,还看不起商贾之人的银子,真是又当又立!

恨极了的时候,寿管家甚至说过“窑子里的姐儿品性都比读书人尊贵,至少人家表里如一”的话。

可见寿管家对镇上许多读书人的态度。

元老爷远远看着寿管家要飞起来的步子,笑着骂了一句:“这老家伙!”

不过说实话,做出这个决定,他心里也很痛快!

前朝时,商贾之家不能科考,稍微有钱的商人就会广撒网,大量投资当地有前途的读书人,指望对方日后出人头地,能拉拔自家一把。

但现如今,商人早就能正常科考,没有诸多限制,元老爷投资读书人,也只是依照前朝留下的旧规矩,顺便捞点好名声。

为名声所累,干亏本买卖的事儿,元老爷做不来。毕竟他是个精明的商人。

于是城关镇上一批读书人慢慢的没了以往滋润的生活,不能每旬穿着崭新衣衫去出席文会,也不能三五同窗,携伴出游,挥洒金钱,在醉花楼和当家花魁谈天说地。

甚至突然间,这些人发现,他们就连养家糊口的能力都没有。但一家老小都等着这些人带着大把金银回家,供他们好吃好喝,让他们出去炫耀读书人家的生活有多让人羡慕。

这些人心里有多悔恨甚至恼怒,锦绣自是不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