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大凤王朝41

跟隔壁白、洪两地不同,骆地的世家没有惨遭灭门,势力根深蒂固,跟县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县衙里的官吏绝大部分都是世家出身,因此此地的改革推进得十分缓慢。

骆地的百姓笼罩在麻木且压抑的氛围下,他们不信任官府,也不信任外来者,沉默劳作,背负家庭的重担。

路旁田间的农民沉默劳作,官道上的行人看到他们就远远避开,途径的小小县城因为军队的出现而分外沉默,人们从门缝里打量这支军队。

这不是多么夸张的反应,封建制度下的人们,本就对官僚和军队敬而远之,相较于白、洪两地的生机勃勃,骆地更像是凝固在过往时光里的传统模样。

在改革席卷大凤王朝之前,大凤王朝的民间乡村一直都是如此。

最底层的百姓挣扎着活着,上层的目光不会落到他们身上,散落在大凤王朝各地的村落供养着这个庞大的王朝,让士族们能优雅且体系化的培育继承人;让商人压榨出最后一滴血,汇聚成惊人的财富,以购买通往上层阶级的门票。

人民的财富汇流在少部分人手中,勤勤恳恳劳作的底层人民为了攒下家底日夜不息,而站在最上方的一小部分人只需费尽心思维持他们的统治地位就能确保财产源源不断的增值。

在过往的三千年历史中,一直都是如此。

这个世界对人类文明的探索还没发展到人类共同体这个大命题上。

所有的进步,都来自于斗争,思想的斗争、政治制度的斗争、阶级斗争……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才会浮现出源源不断的文明之光。

所以,陆宜修不会去指责这个时代的人民愚昧,就像是他不会闲得无聊去指责士族缺乏人权意识一样,因为这个时代就是这样。

人民愚昧,那就竭尽全力去开民智;士族傲慢,那就压低他们的脑袋,限制他们的权利,规范他们的行为。

军队没有掩盖踪迹,一出现在骆地境内,相关人等立刻收到了消息,同时做出了反应。

先是来历不明的小股势力的袭击,这些突发袭击为军队提供了战斗相关的经验。

在骆地,军队从急行军的模式变更成了防御与攻击的队伍配合训练,反袭击和突袭的练习随之提上了日程。

因为已经到了骆地,他们又不急着赶路,所以凤晓有时间来细化相关培训的细节,轰轰烈烈的搞起演习和对抗赛。

这期间伴随着不明势力的小股偷袭,为训练增添紧张感。

真刀真枪的碰撞中,伤亡在所难免,这迫使军队里的每个人都打起精神,为了胜利而拼尽全力。

没人喜欢死亡,更没人喜欢被偷袭,骆地的不友善让军队拉满了危机感,成功把内部矛盾转移到了外部矛盾上。

练兵有了效果,凤晓更不急着走了。

但心怀鬼胎的另一方没他这么好的心情。

在骆地府洲欺上瞒下,阻碍改革实施的情况下,没人觉得凤晓只是路过,相反从骆地官府到凤城的宣政殿,所有人都确定,凤晓已剑指骆地。

于是骆地这边小小试探了下,发现凤晓带领的军队秩序井然,能打能战,俨然是真要一路打下骆地的阵仗。

众人急忙准备了无数应对,布置了一堆后手,然后发现那支队伍龟速前进,压根没急着冲进骆地府洲,还在那些穷乡僻壤的地方慢悠悠散步呢。

连续派出了几支探查军队情况的小股队伍都被对方直接剿灭,连个信息都没传回来,以至于众人不由对凤晓眼下究竟在干什么萌生了诸多猜想。

但他们肯定猜不到答案。

凤晓正在带着军队帮忙插秧播种,等忙完了这亩地,他还得带着军队去修桥……

情况会演变成这样,倒不是凤晓无师自通的就学会了人民子弟兵、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战略方针。

而是因为省着吃的那点干粮终于吃完了。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两千多个士兵断粮是什么概念?

这要是一个不好,军队就能直接转型成劫匪,在骆地杀个血流成河。

为了避免最糟糕的情况发生,凤晓一边让阿潘去催朝廷发放的粮草,一边开始找吃的。

打猎这个选项首当其冲的摆到了他面前,但光靠打猎显然远远不够两个多个大小伙子吃,于是凤晓不得不将视线落在了当地村民身上。

这就是这一幕之所以出现的原因了。

凤晓不是白干活,他是在用劳动力换粮食。

人多虽然吃得多,但能干得活也多,为了避免劳民伤财,凤晓以极低的价值在出卖劳动力,遇到实在太穷的村民,干脆就免费帮一把。

就这么东家一口饭,西家一袋米,楞是让凤晓凑出了足够多的食物。

当然大多是些陈粮,有些干脆是猪牛羊吃的粗糠,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村子数量够多,士兵们又不惜劳力,到处帮忙,于是积沙成塔,形形色色的粮食堆成了小山。

对凤晓来说,这是从未经历过的体验,对这支军队来说,同样如此。

虽然凤晓的本意只是凑粮食,但在军队又修路又修桥、抽空还得下地插秧后,改变切实的发生在了这支军队上。

老兵油子跟新兵蛋子不再有区别,在刚开始粮食还不够多,每个人只能饿着肚子喝稀粥时,队伍里的氛围依旧轻松且井然有序。

当这支军队在饿着肚子帮村民干活,也没人多拿村民一口吃的的时候,它已经彻底脱胎换骨,成为了这个世界未曾出现过的军队。

军队在穷乡僻壤待了十几天。

在凑齐了数日的粮食,又催促陆向文拨了一批新的粮草上路后,凤晓大手一挥,让军队把这些村子里能干的活都给干了,顺带宣传了一波改革新政。

他们用十几天的行动取得了百姓们的信任,而新政也取得了百姓们的信任。

村民们对军队宣讲的新政的反馈,大部分是“我怎么从没听说过?”“官府没做过这个啊。”“还有这种好事?那些大官难不成疯了?”。

凤晓温声细语的给年迈的阿婆解释官府的不作为,平静承诺再过一段时间,他所说的这些“好事”都会变成现实。

年迈的阿婆听着听着露出了个笑,皱巴巴的手摸了摸凤晓的脸,几乎已经失明的眼睛早已看不清凤晓的长相。

七十五岁的阿婆对这个人均寿命只有五六十的时代来说,是难得的高寿,她劳作了一辈子,到最后,眼睛看不清,脑子也不好使,路也走不动,大部分时候都躺在躺椅上晒晒太阳,等着最后那一天的来临。

她摸着凤晓的脸,皱巴巴的手异常粗糙,满是茧子,她像是确认了什么般,露出了一个笑容,喃喃自语的说着唯有她自己能听懂的话。

凤晓贴着她的手,想起这一路上遇到的芸芸众生,又想起了他曾在涅罗城看到的那一切。

没有卑微到尘埃里,就无法开出纯粹的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