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向下挖掘一米,便会用几块圆木支撑四周的墙体,用于防止洞口垮塌。

没有专业人士指导,顾国也不清楚挖到多深能渗出地下水,原来建造水车的队伍此时被分成两队,在顾国的指挥下轮流干活。

有了青铜工具,挖掘的进度异常迅速,往往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向下延伸半米的深度,两个藤条筐一刻不停往上运送着泥土,那些颜色越来越深的泥土,预示着地下真的存在水源。

让红梅带人烧了一些陶土砖,用木材固定井壁不是长久之计,而最佳方法是用石材,这样可以让这口井固定千年而不塌,但顾国没有时间让族人凿出几百块上百斤重的规整石头,不如用砖来的方便。

背上挂着一根粗麻绳的桦,手中持着一根手指头粗细的木柴,木柴之上裹着厚厚一层兽皮和油脂,正在缓缓燃烧着。

为了防止下面的人被有毒气体毒死,顾国采用火把测气体的土方法,只要火把还在燃烧,就说明底下是存在氧气的,站在井口的族人也能清楚地看见底下人的一举一动。

只要火把熄灭了,不管是木柴燃烧殆尽,还是因为燃烧聚集了过多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族人们都会第一时间将下井的人给拉上来。

在铅锤的帮助下,族人们只要垂直向下挖即可,比起水车的各种测量圆度和长度的繁杂工作,只过了四天,城中的第一口井便从底下冒出了泉水。

古人云:“做井底,用木为下,砖次之,石次之,铅为上。既做底,更加细石子厚一二尺,能令水清而味美。若井大者,于中置金鱼或鲫鱼数头,能令水味美,鱼食水虫及土诟故。”

这里的铅是金属铅,顾国当然不会使用金属铅作为井底,但用细石子过滤水中的杂物,用鱼类灭绝水中的小虫,顾国还是采用了的。

这是古人的用经验总结的智慧。

在大气压强的压力下,井中的水位缓缓升高,直到距离井口四米的位置才停止,顾国估计这是连接了陶河的地下水,水位的高低是与陶河平齐的。

垒高了井口之后,族人们在井口的上方盖了一个小亭子,防止一些落叶和鸟类的粪便掉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