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页

按照杜老师的话说,这叫“小家子气”。但没办法,徐文就是眼里揉不进沙子,多一粒灰尘都得记得许久。

办公室的流言蜚语绝非空穴来风,徐文整理了这几年与闫成益相关的项目,而后杜弘然给他打了一通电话,让他去对接其中几个项目涉及的上下游公司。

说白了,闫成益这个牵线人即将退出与讯然相关的舞台,他留下的那些“线头”也需要有新鲜血液去收拾规整,安排妥当。

中间人被一方开掉,只要生意继续做,对方公司大概率不会有异议。杜弘然让徐文去接洽,言外之意,以前能给闫成益的,现在都能给徐文。

至于徐文能不能像闫成益那样得心应手,就看他的能力了。

师兄弟问,杜老师签约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以后不再合作?

恐怕不止,杜老师签约的时候就已经想好让徐文取代闫成益。

杜弘然用一通电话交代了所有事情,简单轻松。

或许所有事对杜弘然来说,都是一通电话就能解决。他打给沈季仁,徐文得到了从天而降的功劳,连直属领导于彻都对他连连称赞。讽刺的是,杜弘然从头到尾没提及过,看样子也不打算提,任由徐文沉浸在卑微的成就感中。换做他人,或许会觉得欺骗,觉得被杜弘然玩弄于股掌之中,被这老流氓羞辱看笑话。徐文在知道真相后,亦有类似的情绪作祟。

可社会就是丛林法则,没有资本,没有出身,若是还将上位者给予的机会嗤之以鼻,那当真不识时务。

厉害的博士生导师喜欢把自己的想法送给学生,让他们以一作发表高水平的期刊论文。可学术圈的人都知道,一篇论文的质量和高度往往由挂在最后的那位作者决定,因为那才是重量级的。杜弘然在学校是这样,待到公司,依然这样。

徐文想到这些,心中难免滋生苦涩,像是断了弦的琴再无力谱曲,像是美丽梦幻的泡泡被一下戳碎。可他并不觉得虚假悲怆,亦没有自怨自艾。

父母生活在自己身边,每天等着徐文一起吃完饭。这一切,很真实。

当初三天跑了几家工厂,接代的员工纷纷感慨徐文吃苦坚持,表示现在帮不了忙很遗憾,以后一定要合作。那些话,很真实。

徐文自上学开始便努力刻苦,工作之后更甚,每一份汗水都不会因为杜弘然给予得机会而打折。他的努力,刻在性格里,很真实。

“老师。”徐文拿着电话,喃喃开口,最终只说了几个字,“我会把事儿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