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小白……”

胡九彰看在眼里。瞧见李慕云转瞬间变得苍白的脸孔,他心中很是自责,且又心疼的很。只可惜他站不起来,只能坐在小塌上看着。

“没事。”

李慕云锁紧了眉头,抬手连揉了几下自己前额穴位。

“不是你的错,你别听他的。”

李慕云总算恢复常态,他十分疲倦的走到胡九彰榻前,一坐下,已然松懈了心防般,靠向胡九彰怀里。

“不是你的错……哥舒翰是有心要与我撇清关系。”

他沉着声淡淡说着,可言语间,那一双眼却又被清泪填满。胡九彰也顾不上伤口疼痛,紧紧搂着怀中的人儿。霎时间,他喉头也哽咽了。这话,也就意味着,他自打到达潼关以来,付出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什么斥候的任务,什么守城战……

他帮不到李慕云,帮不到自己最心爱的人。

“哥舒翰……背后是杨国忠。”李慕云伸出手,轻抚胡九彰面庞,“杨国忠的对头,就是如今的叛党首领安禄山。”

他淡淡说着。

“我父亲……是安禄山的那一边的人。本就与哥舒翰不睦。这不是你的错,老胡,你已经付出很多了。不是你的错……是我对不起你。我不该带你到潼关来,我更不该以为,只要我低三下四的投奔哥舒翰,就能为我肃王一脉,找到出路来……”

他说着,泪水已经从眼角滑落,两道泪痕印在脸上,脆弱,且凄然……

第73章 风诡云谲

世事莫测,李慕云虽然在哥舒翰面前碰了壁,但此时的潼关,绝非铁板一块。纵然哥舒翰这个元帅如何大权在握,潼关真正的兵马大权,仍掌握在那长安城中的老皇帝手里。

李慕云晋升之路被阻,看似走投无路,可大唐风雨八方的朝局,却没有一刻不在变动着。

天宝十五年四月,安禄山部在初次强攻过后,退守陕郡。此时,驻守在陕郡的叛军将领,名叫崔乾佑,此人虽然只是安禄山麾下众多部将中的一位,但这位崔将军,绝非泛泛之辈。

正是这位崔乾佑,在五个月之前,击败了当时带兵守卫洛阳的安西军名将封常清,逼得封常清、高仙芝部退守潼关,造成了如今朝廷的被动局面。

而半月前,在安禄山针对潼关的猛攻中,这位老兄,也是首当其冲。

这样一个人,即便放眼天下,也绝对称得上是一号人物。只不过,这么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却投在了安禄山麾下,他是亲自参加过针对潼关的全部战斗的,哥舒翰脑袋里的战略部署,他自然也猜得透。

靠强攻,攻不下潼关。所以要想取胜,就必须引唐军出关。

崔乾佑是这么想的。而事实即将证明,他的这个想法,即将搅动长安朝堂上,一阵风诡云谲的震动。

为引唐军出关,崔乾佑算是做到了极处。他绞尽脑汁骗过了唐军数以百计的斥候,将麾下精兵藏在陕郡地势复杂的山谷内,反而将军中老弱伤残,充为主力,几次率兵出现在潼关城下。

三四千的老弱残兵,跑到潼关下面兜风。城上的官兵够不着他们,他们也不主动进攻,只一个劲儿的朝城头这边挑衅,不把当天的守将给气得牙痒痒,就不收手。

但无论如何,打了一辈子仗的哥舒翰,又怎会被如此拙劣的伎俩迷惑?唐军自然是闭关不出,他们眼看着那群伤兵被崔乾佑折腾得叫苦不迭,但最多,也不过是朝着关下骂上几句罢了。

如此看来,崔乾佑的计划,似乎是失败了,可局势,却在悄然变化着。

五月中旬,长安城内的老皇帝,收到了一份来自潼关的奏报。报信者,正是明皇安排在哥舒翰身边的监军宦官。

那宦官在密报中称,“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不过两句话,已然叫皇城内那位不可一世的皇帝,内心产生了波动。

不过几日功夫,来自长安的传令使节,已经出现在了哥舒翰面前。

长安使节入关那日,李慕云还在营帐中陪着胡九彰养伤,闭门不出。他并不知道,整个潼关的命运,即将随着这一纸诏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甚至不知道,那个曾经对他不屑一顾的病中老人,已经被他的亲生爷爷,逼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老皇帝勒令哥舒翰即刻出兵收复陕洛。而哥舒翰这边,自然也不敢懈怠。这个风疾在身,卧床不起的古稀老人连夜上书,只言片语,已然将潼关的真实状况,剖析得一清二楚。

但哥舒翰的书是送上去了,至于皇帝信不信,就又是另说。